MSB The Cascade DAC 遇上它我只有驚嚇的份
文|劉漢盛 【全文輯錄自「音響論壇」】

MSB The Cascade DAC 遇上它我只有驚嚇的份
文|劉漢盛
- 數位訊源市場雙雄:dCS 與 MSB
- 三件式設計:Digital Director、Analog Converter、Powerbase
- Digital Director 扮演重要地位
- 三個等級:Discrete、Premier、Cascade 比較
- 可拆卸輸入模組
- 三件式設計邏輯
- 運算能力達以前四倍
- 連顯示幕都講究
- 精確才是關鍵:R2R 與 Hybrid DAC MK II
- 客製時鐘:Femto 33 MkIII
- 高精度或低 Jitter?
- 電源非常重要:Powerbase 內部
- 整塊鋁削切:CNC 加工箱體
- 實際使用與選單設定
- 聆聽心得:嚇得吃手手
- 規格與焦點建議
目前在數位訊源市場上,有二個品牌在爭老大,一家是英國 dCS,另一家就是美國 MSB。英國 dCS 在 2024 年 8 月推出五件式的 Varèse,這五件式包括 User Interface 一件、Master Clock 一件、左右聲道 DAC 各一件,以及 Core 一件,未來還會推出 SACD/CD 轉盤。這樣的作法可說是開天闢地,以前從來沒有過。消息傳出之後,市場上馬上也傳出 MSB 將在 2025 年推出比目前旗艦 Cascade 更頂的系統。不過 MSB 口風甚緊,沒有透露那將會是什麼模樣的數位訊源,但我相信應該也會讓音響迷耳目一新,就讓我們拭以待吧。

▲The Cascade DAC 是三件式設計,最上面是 Digital Director,輸入端、雜訊多的線路都集中在此。中間的是 Analog Converter,純粹只做數位轉類比、以及類比輸出工作。最底部的是 DAC 的外接電源 Powerbase。
Digital Director 扮演重要地位
MSB 以前有 CD 轉盤,現在都停產了。以前的 Reference DAC 與 Select DAC 也都停產,其他更早期的 DAC 更不用說。在擴大機方面,罐頭型後級也停產,目前只有 S202、S500 立體後級,以及 M205 與 M500 單聲道後級。至於 DAC,MSB 目前線上只有三件 DAC 產品,最便宜者是一件式 The Discrete DAC,再來是二件式 The Premier DAC,最頂級者就是三件式 The Cascade DAC。不過,在附件欄中,還有 The Premier Digital Director、The Reference Digital Director,以及 The Select Digital Director。

▲這是三件式背板
三個等級
這三者有什麼不同呢?論內部 DAC 模組的數量,Discrete 有二個 Prime DAC 模組,Premier 有四個 Prime DAC 模組,而 Cascade 則有八個 Hybrid DAC MK II。論內部時鐘,Discrete 用的是 On Board Clock,而 Premier 則是 Femto 93,Cascade 用的是 Femto 33 MkIII。數位輸入與類比輸出我就不比較了。在顯示幕方面,Discrete 以 119 個 LED 組成,Premier 則是以 560 個 LED 組成,Cascade 更是以 1344 個 LED 組成。
從上面這些簡單的比較中,可以很清楚的瞭解 Discrete 其實已經夠好了,其他二部更好的地方就在於「更精確」。事實上最便宜的 Discrete 也可以加購分離電源供應器。
可拆卸輸入模組
而且這三者的數位輸入端都一樣是可拆卸式模組,包括標準 USB DAC 一個(384kHz、 4xDSD,可做 MQA 解碼),Network Renderer V2 一個(32/768kHz、 4xDSD,MQA 解碼,Roon endpoint)、RCA/光纖/BNC(S/PDIF, 24/192kHz 、1xDSD via DoP)一個、AES/EBU 一個(附帶 Word Sync. Output, 24/192kHz、 1xDSD via DoP)、ProISL Interface(最佳傳輸模組,以玻璃光纖傳輸)一個,ProUSB Input(與電腦搭配,24/768kHz、 8xDSD)。
這麼多種的輸入模組,用家依照需要而買。例如您只聽串流,那就只買 Network Renderer V2 串流模組就可以了;您只聽 CD,那就買 RCA/BNC 模組或 AES/EBU 模組,不必將錢浪費在沒用的輸入端上。

▲這是 Powerbase 內部
三件式設計邏輯
MSB 在 2022 年推出 Digital Director,首先用在 Select DAC 與 Reference DAC 上。這是獨立數位輸入端,也具有播放功能,讓所有會滲入、產生雜訊的設備(包括顯示幕)集中在一個機箱,可以搭配他家其他 DAC 使用。接著在 2024 年慕尼黑音響展時推出三件式 The Cascade DAC。
MSB Cascade 的設計邏輯很清楚,它是三機式設計,第一、所有的訊源輸入端、播放功能、會產生雜訊的顯示幕等都集中容納在 Digital Director 機體中(自帶電源),避免這些雜訊進入數位類比轉換線路。第二、從 Digital Director 送出的數位訊號透過 SFP 光纖網路線連接 Analog Converter,杜絕雜訊滲入,讓數位訊號能夠在一個雜訊特別低的環境中做數位類比轉換,這就是 Analog Converter 機體的任務。第三、一個外接電源供應器提供穩定又純淨的電源給 Analog Converter,那就是 Powerbase。請注意,這個 Powerbase 只提供電源給 Analog Converter,Digital Director 是自備電源的。如此一來,就連電源都不會受到數位線路雜訊的滲入,讓數類轉換線路與類比輸出級線路獲得最純淨的電源。

▲這是類比輸入
運算能力達以前四倍
Digital Director 內部有二個 DSP,每個運算能力達到每秒 120 億次。不僅如此,每個 DSP 還搭配一個 FPGA,使得整個運算能力達到我們以前推出 DAC 的四倍以上。此外,Cascade 還用了經過十幾年研發的最新 Digital Filter,可以讓數位轉類比時還原到接近原始類比訊號的狀態,增加了處理的餘裕,使得音場表現更優異,樂器人聲質感更真實。
我們都知道,只要牽涉到電腦、無線傳輸、伺服器,甚至 LED 顯示幕等,就一定會產生噪訊,這些噪訊雖然都是被鎖在 Digital Director 中,但畢竟需要將數位訊號傳遞給下一級的 Analog Converter,此時,傳輸的方式就顯得非常重要,必須不讓雜訊跟著音樂訊號傳遞過去。MSB 研發出 Cascade-Link 的傳輸方式,以二極體雷射光纖來傳送訊號,可以無雜訊、大頻寬,充分滿足 Analog Converter 內部八個 Hybrid DAC MK II 的需求。MSB 認為這種傳輸方式也是業界創舉。

▲這是 The Hybrid DAC MKII
連顯示幕都講究
再來是 LED 顯示幕的作法。這個 LED 顯示幕是安裝在 Digital Director 箱體面板上,而非裝在 Analog Converter 上,即使在聆聽位置上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對用家來說實在太友善了。不僅如此,這個以 1344 個 LED 組成的顯示幕能以極快的刷新率顯示各類資訊,因為 Femto 33 MkIII 也控制顯示的精確性。這個 LED 顯示幕組裝完成之後,被封在以 CNC 铣出來的金屬盒中密封,將數位雜訊與 EMI 雜訊密封起來。
在 Analog Converter 中,八個 Hybrid DAC MK II 承接來自 Digital Director 的龐大資訊,精準進行數位轉類比工作,內部並主動類比放大級,而是以被動類比放大級、全平衡架構將類比訊號傳至 75 歐姆音控系統,輸出給擴大機。

▲The Cascade DAC 的 Digital Director 採用模組化,不同的輸入端各有模組,例如聽串流就買 Network Renderer V2 模組。
精確才是關鍵
我們都知道,MSB 從 1999 年以來,一直從事 R2R 分砌式 ladder DAC 的研發,別人是買一個現成的 DAC 晶片就完成數位類比轉換,而 Analog Converter 卻用了八個極為精密的 R2R 分砌式 DAC 模組。R2R 分砌式 DAC 的技術不是秘密,難就難在對精度的要求,而 MSB 以及為精密的電阻做到了。此外,每個 DAC 模組內部都是正相反相各一,也就是真正的平衡架構,這也是其他廠商難以望其項背者。
在 Hybrid DAC MK II 模組中,沒有一般 DAC 的電流電壓轉換,輸出的就是電壓,不需要再經過一層 I/V 轉換,也沒有一般的緩衝級線路,音樂訊號路徑上也沒有主動晶體,總之就是在數位類比轉換之後,完全沒有主動元件,音樂訊號直接傳遞到 75 歐姆被動衰減音量控制系統。如此一來可以保持最高的音樂訊號純度。而音量控制系統以精密電阻與密封繼電器組成,沒有音樂訊號通過時,會保持接地,避免雜訊產生。這個音量控制系統也是平衡架構,可以防止任何從地回路滲入的細微雜訊。
更厲害的是每個 Hybrid DAC MK II 模組都擁有處理原生多 Bit PCM 與原生 1 Bit DSD 的能力,而且能夠動態指派轉換。每個 DAC 模組都採用熱黏合技術密封在金屬盒中,維持穩定的溫度。此外,這八個 DAC 模組組成二聲道,等於每聲道由四個 DAC 模組併聯組成,降低輸出阻抗。而這八個 DAC 模組還必須經過逐個量測配對,才能裝在 Analog Converter 中。

▲Digital Director 與 Analog Converter 之間以他家 Cascade-Link 的傳輸方式為之。
客製時鐘
在 Analog Converter 中,還有一個重要的 Femto 33 MkIII 時鐘,這是從 2011 年 MSB 開始進行客製化時鐘的成果。這個時鐘以客製化零件、手工調整完成,每個密封的時鐘內是由二個經過手調、超低相位雜訊的 Oven Controlled Crystal 組成,一個司 44.1kHz,另一個司 48kHz,讓整個數位系統能夠獲得最精準的時脈,最低的時基誤差。由於每個 Femto 33 MkIII 時鐘內有 44.1kHz、48kHz 二組時鐘,所以在音樂訊號送入之前,就會啟動一個時鐘,此時另一個時鐘則處於靜止狀態,避免產生干擾。也因為如此,這個時鐘不需要搭配 PLL、SRC、ASRC 或頻率同步來進行轉換。
為何 MSB 要採用二個時鐘,而非一個時鐘呢?傳統一個 10MHz 或 27MHz 的時鐘也可以同時處理 44.1kHz 或 48kHz 的數位訊號,但它在利用 PLL 或 ASRC 做轉換時,會降低精度,導致時基誤差增加。所以 MSB 採用二組時鐘,一方面提升精度,另一方面也簡化了時鐘相關線路。
或許您又要問,為何時鐘那麼重要?因為時鐘掌控了各種數位訊號的時序,如果時序混亂,就等於產生嚴重時基誤差,數位訊號亂了套,轉換成類比訊號同樣也就無法精確清晰了。

▲這是 Femto Clock MKIII
高精度或低 Jitter?
在此還有一個音響迷經常討論的問題,到底我們是要採用高精度的時鐘,或者低 Jitter 的時鐘?通常高精度的時鐘都是為遠距通訊需求而設計,使得遙遠二端點能夠保持同步,例如 GPS 等。但是這類高精度時鐘通常不會在低 Jitter 上下功夫,但低 Jitter 卻是我們聽音樂時所需,因為音樂是持續的,必須一直保持在穩定的低 Jitter 狀態,而 MSB 的時鐘就特別著重在穩定低 Jitter 的要求上。
還有一個問題也困擾著音響迷:到底要使用外接時鐘呢?還是內置時鐘?市場上有各種的外接時鐘讓音響迷選擇,不過 MSB 一直堅持不生產外接時鐘。因為他們認為雖然外接時鐘可以做到很高的精度,但在端口緩衝或傳輸過程中,極為可能降低精度與摻入雜訊,反倒不如將時鐘安置在最接近數位類比轉換線路之處。
如果用家購買類比輸入模組,這個模組包含 XLR 與 RCA 輸入端各二組,當不使用時,輸入端會與其他線路隔離,接地會斷開,充分隔絕雜訊。此外,每個類比輸入都帶有低雜訊低失真的緩衝級,還有 0dB 到 +6dB 的增益調整,然後接到 75 歐姆音量控制系統,保持最高訊號純度。

▲海飛茲演奏的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Walter Hendl 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真的是經典版本,而且可以充分作為音響系統調校見證。只要小提琴聽起來「不好聽」,那就代表音響系統調整尚未達 60 分。
電源非常重要
所有的上述精心設計,如果沒有高品質的電源供應,一切都是枉然,而 Powerbase 就負責這項重要工作,提供 Analog Converter 純淨穩定充足的電源。首先說電源傳輸線,MSB 特別請瑞士 Fischer Connectors 訂製電源線連接端子,確保電源線連接的穩固性。
再來說到電源內部。現在的各種電腦、無線傳輸、伺服器等 3C 設備嚴重影響交流電源純淨度,所以 Powerbase 在輸入端就安排了 AC 電源濾波線路,將電源雜訊濾除。而內部使用三個客製化電、磁屏蔽環形變壓器。搭配分砌式 Silicon Carbide 整流線路,將 AC 電源轉為 DC。接著進入以電感、電容組成的濾波網路,將殘存在 DC 電源中的雜訊或漣波濾除。最後再進行穩壓處理,並且分成五組獨立 DC 電源供應 Analog Converter。
整塊鋁削切
MSB 的箱體都是自家工廠內製造,他們採用 70 磅重的 Kaiser Select Precision Plate 高級鋁塊,以自家 CNC 設備铣出 17 磅的箱體,等於是去掉了 75% 的呂塊,最後再做表面陽極處理。有些內部零組建還使用機械手臂做組裝,確保獲得最佳組裝品質。像 MSB 這樣的「超精密」音響工廠真的罕見。
實際使用這套數位訊源時,要先以外接電源線連接 Powerbase 與 Analog Converter。接著以原廠 SFP 光纖網路線(Cascade Link)連接 Digital Director 與 Analog Converter。最後將訊源(CD 或串流或 USB 等)接上 Digital Director,這樣就可以開聲了。當然,您要以 Digital Director 頂部的音量控制、輸入切換等來操控。
而在 Analog Converter 的背板上,有 RCA 與 XLR 類比輸入端各二組,讓用家可以使用類比訊源。此外 XLR 類比輸出端一組,可以直接驅動後級,由 Digital Director 控制音量,原廠預設音量為 70。當然也可以接前級,此時要在選單設定 Preamp Off,由前級來控制音量。
有選單設定
Digital Director 頂板上有一個 Menu 按鈕,一組左右箭頭(選擇輸入端,以及操控 Menu),一個圓圈(Mute),大大的音量旋鈕。選單需不需要特別設定?如果您沒有特別需求,原廠設定值就可以讓您播放音樂。假若您想動手設定,按照說明書指示就可以輕鬆完成。選單項目分為 Display Brightness、Display Mode、Display Info、Startup Volume、Input Select 、Renderer Remote、Analog Input、 Port A、Port B、Port C、Port D、 Product Identification 、Software 、Hardware 、Reset 等項。這些項目中,除了 Startup Volume(要直接輸給後級或給前級)與 Analog Input(啟動類比輸入端)需要設定,其他我認為不必管他都可以。
嚇得吃手手
聆聽這套 Cascade 時,我以 Esoteric K-01XD SE SACD/CD 唱盤做 RCA 同軸數位輸出給 Cascade,這應該是最豪華的讀取系統了。另外也以 USB 播放音樂檔。由於上瑞音響沒有在 Cascade 上裝 Network Renderer V2 模組,所以無法聽串流音樂。其實,光是聽 CD 的表現就讓人會嚇得吃手手,其他都不必說了。聆聽時將 Cascade 直入 ATC SCM 100 ASL 雙主動式喇叭,由 Cascade 控制音量。
當我播放追龍唱片那張 Interpreti Veneziani 所演奏的維瓦第「四季」時,聽不到一分鐘,我就真的嚇得吃手手。為什麼?雖然指示 9 個人的編制演奏,但 Cascade 卻讓我聽到以前沒聽過的超美音質,這是第一個嚇到我的地方。第二個讓我嚇到的是每件樂器竟然是那麼的清晰,浮凸,定位清晰,層次分明無比,尤其是大鍵琴的形體、位置、叮咚演奏質感更是前所未聞。第三個嚇到我的地方是雖然所有的樂器都清晰無比,直接無隱,但卻一點侵略性、一點噪耳的感覺都沒有,彷彿一個小樂團在我前面演出一般。第四個嚇到我的地方是弦樂器的形體不是扁扁薄薄一條線條,而是有實體的感覺。
小提琴美極了
聽過「四季」之後,我馬上拿出 2024 年新加坡 Hi End Asia 那張 1:1 VIP 贈送 CD。記得我曾說那是我所聽過音質最美的音響展贈送 CD,而現在用 Cascade 聽起來如何?哎呀!忍不住又要吃手手了,整體的音響效果表現真的又往上竄。我無法知道這張 1:1 拷貝碟在製作時,製作的相關人員到底聽到哪種程度的音響表現?但我猜可能沒有聽到我現在用 Cascade 的那種更讓人感動的美聲。
就說內中宋文勝所錄製的三段小提琴獨奏好了(以不同的名琴演奏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一小段),這麼漂亮的琴音表現恐怕已經很接近「原音」了吧?假若您有幸擁有這張 CD,聽這三段小提琴獨奏時,覺得音質沒什麼了不起、演奏的真實質感沒什麼了不起,甚至還覺得聲音不好聽,那麼您真的需要買 Cascade,這樣您才有機會聽到宋文勝原本錄音的優美琴音。
好戲登場又嚇到
當我聽內中台北打擊樂團所演奏的那首「好戲登場」時,我又嚇到了,這次是因為聽到以前沒有聽過的優異低頻表現,那大鼓聲實在是太真實了,真實到好像我們在聽打雷一般。我並不是說鼓聲像打雷,而是鼓聲表現真實得就像我們聽到打雷的低頻音效。還有,鈸、鑼、管鐘的敲擊質感與聲音實在也太真實了,用「真實得無法復加」來形容也不為過。
當我聽「Belafonte At Carnegie Hall」時,第一軌「Introduction/Darlin’ Core」唱完,我的心裡只浮出四個字:「宛如現場」。以前我也認為我聽到的宛如現場,但現在用 Cascade 來聽,才驚覺現在聽起來才是「宛如現場」,尤其是低頻的表現,我想應該是低頻的豐富細節構成了宛如現場的聽感。其實這宛如現場四個字已經涵蓋所有的音響表現,不必我多說了。
誰說 CD 不好聽?
再聽海飛茲演奏的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Walter Hendl 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海飛茲那把琴的美聲完全盡顯,那是溫潤有形體的小提琴聲,而非尖銳扁薄的金屬聲。尤其快速拉奏時,那種琴弓來回摩擦琴弦所產生的細微雜音真是太真實了。而伴奏的管弦樂音質整個提升很多,內聲部的樂器紋理、質感特別真實。聽到這麼頂尖的聲音表現,我不禁要感嘆:誰說 CD 不好聽?是你自己連 CD 50% 的實力都沒有發揮。我家的聲音表現我自認已經達到很高的水準,但一聽 Cascade 馬上就破功了,可見它真的厲害啊!
沒聽過這種表現
聽 Alexander Gibson 指揮皇家柯芬園歌劇院管弦樂團所演奏的「Faust、Carmen」時,我又被 Cascade 上了一課,以前從未在這張 CD 上聽過這麼美的音質,也從未在這張 CD 上聽過這麼好的層次、深度與定位,以及低頻的延聲。我的意思是,以前我聽這張 CD 時,以為我所聽到的音響表現已經頂天了。而現在用 Cascade 來聽,才知道原來「天外有天」。音響真是無止境啊,不僅器材的表現無止境,音響效果的表現也無止境啊!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聽,沒有最好聽!
無處不美
聽 Andris Nelsons 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奏的理查史特勞斯「唐吉軻德」(馬友友大提琴)時,管弦樂的演奏真是美極了,非常細緻,非常甜美,尤其是木管的溫暖甜潤更是讓人舒服已極。而銅管的音響效果也不甘示弱,尤其是低音部銅管的演奏質感真實極了。等到大提琴出現,我又要感歎大提琴的美聲了。聽完整曲,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無處不美」。
聆聽 Cascade DAC 期間,我只聽 CD,連音樂檔也不聽了。為什麼?本來我也想聽音樂檔,但我光是急著將我常聽的 CD 重新找出來聽過一次,就已經佔滿我所有的時間了。我要趁 Cascade DAC 還在我家的期間,重新建立我腦海中的好聲頂級標準。未來,我要用這種新建立的標準去衡量其他器材的聲音表現。
讓我驚嚇的數位訊源
MSB The Cascade DAC 在我家音響系統上,表現出來的是甜美光澤、溫潤透明、豐滿軟質、飽滿彈跳、寬鬆大器、清晰無隱、層次分明、寬廣壯闊的聲音。我不知道在您家裡所表現出來的音響效果會是如何?不過,我可以肯定的是,假若您沒有聽到我所形容那些音響效果,代表您還沒有真正聽到 Cascade 的美聲。現在我腦海中的美聲標準又被 Cascade 所覆蓋了,它真的是一套讓我驚嚇的數位訊源啊!
規格:
MSB The Cascade DAC。產品類型 三件式數位訊源。推出時間:2024 年。數位輸入 4 組數位模組插槽。解碼規格最高 PCM 32bit/3,072kHz、8X DSD。解碼模組 Hybrid DAC MK II×8。類比輸入 RCA×2、XLR×2,類比輸出 XLR×1。體積 444×216×394mm,重量 Digital Director 13.7 公斤、Analog Concerter 14.5 公斤、Powerbase 19.5 公斤。參考售價:3,800,000 元。進口總代理:上瑞(02-86424269)
焦點與建議:
焦點:
- ① 輸入模組、DAC、外接電源三件式設計。
- ② 將雜訊阻隔在輸入端。
③ 讓 DAC 以最精確、最低雜訊方式處理音樂訊號。提升的效果很嚇人。
建議:
搭配任何音響系統都能立竿見影。
參考器材:
訊源:
Esoteric K-01XD SE SACD/CD唱盤
喇叭:
ATC SCM 100ASL雙主動式喇叭
圖示音響二十要:
音質:5
音色:5
高頻段甜美度:5
中頻段飽滿度:5
低頻段紮實度:5
音場寬深:5
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5
透明感:5
層次感:5
定位感:5
音樂活生感:5
結像力與形體感:5
解析力:5
速度感與暫態反應:5
強弱對比與動態對比:5
樂器與人聲大小比例:5
樂器與人聲質感空氣感:5
細節再生:5
空間感:5
整體平衡性:5
音響五行個性圖:
金:3
木:3
水:3
火:3
土:3
金:外放活潑爽朗。木:溫暖內斂親和。水:柔美中性溫潤。火:快速熱情衝擊。土:厚實飽滿穩重。
樂器人聲十項評量:
小提琴線條:纖細、中性、壯碩3
女聲形體:苗條、中性、豐滿3
女聲成熟度:年輕、中性、成熟3
男聲形體:精煉、中性、龐大3
男聲成熟度:年輕、中性、成熟3
大提琴形體:精煉、中性、龐大1
腳踩大鼓形體:緊密、中性、蓬鬆1
Bass形體:緊密、中性、龐大1
鋼琴低音鍵弦振感:清爽、中性、龐大3
管弦樂規模感:清爽、中性、龐大3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