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T+A原廠第二度採訪(一)
【全文輯錄自「普洛影音網」】
2023年5月22日早上,也就是慕尼黑音響展結束隔天,我在慕尼黑中央車站等T+A的人,要搭9:45分的電聯車一起去T+A的工廠。T+A的工廠位於德國西北部,我們要先搭電聯車到 Hannover,再從Hannover轉另外一條線到T+A的工廠附近城鎮。我們約好9:15分在車站碰頭,我不知道有誰會來,早早就在中央車站等候。
▲2023年T+A原廠採訪就從慕尼黑中央車站開始
結果來碰頭的人晚到了,事後才知道他是T+A北美子公司CEO Dave Nauber。Dave Nauber是音響界老將,1986年就進入Mark Levinson工作,後來公司改組為Madrigal,算起來從 1986年到2002年在Madrigal擔任行銷主管。從2002年到2010年,他轉到B&W Group,擔任Classe Audio的副總裁。2010-2018年他擔任Classe Audio總裁。2018-2022年,B&W Group轉入Sound United集團,他還是負責Classe Audio。2022年7月,他轉入T+A擔任北美分公司CEO。這次,他是第二次到訪T+A工廠,跟我一樣。
▲這次住的旅館跟2012年是同一家,可能是T+A的簽約旅館吧?
▲天啊!德國人那麼愛喝酒嗎?
▲從房間往外看
▲旅館外觀有古味,內部裝潢有品味。
▲房間內看不到空調設備,幸好我二次來都是在五月。
▲鎮內許多店前面懸有標誌,圓圈中的圖案是在挖鹽礦。
當我們進入車廂,已經有三個年輕人在等我們,一位是T+A老闆Siegfried Amft(我們都稱呼他為Siggi)的兒子Conradin Amft,我估計他大約30歲出頭。另一位是T+A的北美經銷商(北卡州,老婆是上海人),還有一位是美國網路媒體Computeraudiophile.com的版主Chris Connaker,總共就我們五個人。
▲小鎮人口稀少,橫著走都可以。
▲這個小鎮以前因為鹽礦而致富,所以有許多漂亮的老建築。
Conradin Amft跟老爸唸同一所大學,學的是經濟與管理(Science in Economics),大學畢業後待過幾個行業,包括浪琴錶、Sennheiser、PWC顧問公司、研究助理講師等。不過後來還是準備接班,2018年進入公司財務部門,並回去大學修碩士,論文題目就是自家公司(Family Entrepreneurship)。修業期間就在T+A實習,2020年拿到學位(Master of Arts)之後才正式進入公司,目前的職稱是Chief Operations Officer。
▲這裡算是市中心,很適合清心潛修的人。
▲市中心街道
▲那天氣候多變,前一晚還雷雨交加,第二天晴空萬里。
▲走在沒車的路上很舒服
▲這裡有許多餐廳與商店
▲人客進來吧
我們從早上9:45分發車,到下午3:30分才抵達漢諾瓦。在漢諾瓦車站等了大約40分鐘,轉搭另外一列火車到工廠所在地Herford附近的車站,已經是下午5:25分左右了。Siggi開車來接我們,到旅館已經6點正。我們入住的旅館坐落在工廠附近的美麗小鎮Bad Salzuflen,名為 Lippischer Hof,就是2012年我來時住的同一家旅館。這是一家充滿古味的旅館,水準不錯,但是我左看右看都沒看到房內有空調或暖氣設備,不知道盛夏與嚴冬時,住客要如何捱過?
第二天早上9:15分,我們就集合去T+A工廠,開車來接我們的是亞洲區業務負責人Oliver John。我們是老相識了,以前他在ELAC,是ELAC總經理的兒子,一直在ELAC工作。ELAC 經營權轉換之後,他也轉換跑道進入T+A,一直到現在。很快的我們就到工廠,一看還是跟 2012年時完全一樣,沒有絲毫改變。踏入工廠,T+A的老闆Siegfried Amft已經在等候我們。
▲T+A位於工業園區內,附近有很多工廠
▲大門前這個旋轉水球上次來就有了,應該是T+A的風水球。
▲典型德國簡潔的室內設計
▲從二樓往外看
▲從入口處看T+A工廠建築
▲T+A工廠建好之後,再經過二次擴建,總樓面積6,000平方公尺。
▲T+A的接待休息處
▲牆上掛滿音響雜誌的獎牌
▲右邊是Siggi,中央是美國經銷商,左邊是T+A北美分公司CEO
▲坐著黃衫客就是美國Computeraudiophile.com的版主
▲這位就是負責亞洲業務的Oliver John
▲漂亮的茶具
德國人果然沒有太多客套,問過要不要喝點咖啡吃點餅乾之後,馬上就啟動教育訓練模式, 由Siegfried Amft親自跟我們做公司歷史背景、以及產品線簡報。說是簡報,其實也進行將近一個鐘頭。簡報結束之後由Oliver John帶領我們參觀工廠,繞過工廠一圈之後又回到接待 處,簡單用過三明治,下午參觀設計部門,又是二堂課,情況跟我2012年來時一樣,這是後話。
T+A的創始者Siegfried Amft(Siggi)生於1950年,於德國北部成長。在他取得大學入學資格 (A Level)後,沒有馬上進大學唸書,而是入伍德國空軍服役,退伍後官階是後備中尉。也因為這段空軍經歷,Siggi擁有職業與民用機師執照,到現在他都還在飛行。退伍後他進入漢諾瓦Leibniz大學,專攻高頻工程(電漿)與電聲學。在唸大學期間,他也在當地Grammar School(10-14歲學齡,介於小學與中學之間)教物理與數學,還在所唸大學裡當助教,教物理入門。1977年末他拿到物理學位,回到他的家鄉,創立T+A。
▲Siggi說他不是生意人,而是科學家,公司有15位全職研發人員,這麼多年來他都是秉持Theory and Application(T+A)的思維在經營公司。
T+A成立於1978年,工廠位於德國西北部Westphalia地區的Herford市。Siggi早在十幾歲時,就對音響產生興趣,小時候學過小提琴,參加過合唱團,對音樂有相當程度的認識,15 歲就自己做了一部擴大機,他的第一套音響系統是日本山水。
▲每次有人來參訪,Siggi都一定親自為大家上課,十足的物理學家架式。
為何會在大學畢業後會想走音響製造的路子呢?這是因為大學時Siggi上過三年Fritz Sennheiser(同名耳機創辦人)所開的電聲學課之後,受到啟發,決定朝音響事業發展。在畢業考之後,他就動手設計喇叭,難怪會迫不及待成立T+A公司。畢業後Siggi有幾個選擇,一個是去核電廠上班,但她太太不喜歡。另外一個選擇是去一家大型雷射實驗室上班,不過最後他還是選擇自行創業。
▲Siggi到現在還充滿活力,腦中有很多產品計畫持續要完成。
與大部分老外創業時都喜歡用自己的姓來做為公司名稱不同,Siggi卻選擇以Theory and Application(T+A)「理論與應用」作為公司名稱,由此可見他對科學的堅持。其實,Siggi告訴我,他們是一家由科學家組成的公司,而不是由生意人主導,所以對於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的觀點會跟一般生意人背景的公司不同。他們堅持的就是理論與應用,或許器材外觀沒有讓 人歎為觀止的藝術造型,但內在的含金量卻是多到滿出來,這些技術含金量如果沒有經過說明,一般消費者無法了解其中精華。
我想,這可能也是我第二次「被來採訪」的原因吧?我的意思是:其實不是我主動要來二度採訪的,2012年我來參訪時已經寫得很詳細了。可能是台灣代理商鈦孚或T+A要求我來的吧?為何我會這麼說呢?我第一次來時還有功學社的人員,以及幾位經銷商,雖然也安排了了解 T+A產品的課程,但印象中沒有這次採訪那麼「硬斗」(閩南話,不容易混過的意思)。
▲參觀T+A工廠是來上課的,不是觀光。
▲走向另外一個區
這次從早上大約十點開始上課、參觀工廠,中午簡單三明治裹腹(不是招待不周,而是老外午餐本來就這樣)。接著繼續參觀研發設計部門,上二堂課,一直到下午五點多才結束。上課內容包括T+A的歷史、產品線、T+A的產品要點、HV系列與其他廠商不同之處,還有T+A耳機 的設計要點等,由Siggi與T+A另外一位靈魂人物前研發總監Lothar Wiemann主講。
▲這是教室之一,慕尼黑音響展剛結束,器材還沒擺定位。
▲教室之一。T+A另外有一間擁有聲學處理的聆聽空間,這次Oliver John錯過了,沒帶我們進去。
▲前研發總監Lothar Wiemann
天啊!這種課程應該安排鈦孚的相關人員與台灣的經銷商來上課才對啊!怎麼會是我來上課呢?要將T+A的產品賣得好,鈦孚人員與經銷商必須擁有這些知識不是嗎?不過如果要這樣上課,就不可能加入即席翻譯,因為時間會拖長為二倍,這些課恐怕要二天才上得完。所以上課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英文聽力。
或許您會奇怪,Siggi沒學過喇叭設計,怎麼懂得如何設計喇叭呢?要知道他主修是物理,物理涉及很寬,大概音響設計所要的知識都具備了。而且德國的大學制除了學理論之外,還同時要實作,所以Siggi對於設計喇叭與擴大機都沒問題。當年他只是大學剛畢業的小夥子,哪 來創業的資金?那時也沒有新創天使啊!沒錯,所以他第一筆創業資金來自他太太跟銀行作保,借出一筆錢來創業。
▲最早開始,T+A的外觀就是長這個模樣,現在也差不多。
▲當年還曾為杜拜生產鍍金版,T+A第一桶金是從生產喇叭而來。
▲最早時的機器內部,現在完全不一樣了。
Siggi運氣很好,當時趕上1980年代經濟起飛,很多人開始對音響產生興趣,生意一直很好。1979年他推出Delta喇叭,這是一對落地式喇叭,單體朝四面八方發聲,以反射音來創造豐富的音響效果。Siggi說當時很得意這樣的產品,但現在回頭想想,那是沒有定位感的喇叭,在現在是行不通的。那年他還推出一對書架型喇叭,密閉設計,型號是LK。
▲幾十年前的器材外觀
▲T+A連抽屜、雷射讀取系統都自己做,除非全世界沒人生產雷射讀取頭,不必怕CD唱盤會絕種。
▲各種箱體結構T+A都生產過
1982年,T+A推出採用傳輸線式箱體的Criterion系列,這個系列一直到今天都還在生產。當時推出TMR 70、TMR 100與TMR 150。1984年,T+A推出Solitaire系列,這個系列一直到今天都還是T+A的旗艦系列。您知道當年Solitaire是主動式設計嗎?高音單體採用靜電單體 (物理學家無所不能),低音單體內部裝有感知器來回授校正單體的運動,這套回授校正系統還申請專利。
▲這是當年傳輸線式喇叭
▲分音器也是自己設計生產
▲傳輸線式內部結構
Solitaire系列當時推出大中小三款喇叭,其中最大者的靜電高音單體是用真空管擴大機來驅動的(又是物理學家無所不能)。這樣的作法一直延續到後來,可能也是喇叭設計界前所未有的做法。在1985-1990年間,T+A曾經是德國賣最多喇叭的Hi End音響廠家,可見Siggi一開始就走對路了。
▲這片小線路板是工程師的玩笑之作,您能看出是什麼嗎?
▲多年前T+A就已經採用感知器校正振膜運動,還申請專利。
1985年,T+A推出Criterion TMR 160,這對喇叭超級成功,在德國五年內賣出11,000對。 同年,由於他們在研究主動喇叭時,對擴大機的設計累積了經驗,於是首度推出Pulsar前級 與後級,包括P1000(前級)、P2000、A1000(後級)、A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