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port Technologies Orion 次旗艦落地喇叭

Rockport Technologies 最大的特色就是搭載了一顆全新的13″碳纖維三明治結構低音單體
NT$6,660,000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經過三年的研發,並建立在三十年尖端揚聲器設計的基礎上,Rockport Technologies 自豪地推出全新 Orion 揚聲器。Orion 保持了 Rockport 低調而經典的風格,實現了優雅與強大性能的完美平衡。Orion 採用了 Rockport 全新的 DAMSTIF II 音箱,這再次彰顯了我們在超高性能揚聲器開發中的創新傳統,並鞏固了我們作為該領域先驅的地位。

Orion 的 DAMSTIF II 音箱結合了鑄鋁內結構與航太級碳纖維外殼,透過高質量阻尼核心加固。這一創新的製造工藝消除了傳統建造方法的設計限制,使得我們能夠充分優化單體單元的擺放位置,減少內部駐波,並將邊緣繞射降至最低,確保聲波的無障礙傳播與一致性。

Orion 的整個音箱由三個主要部件組成:鑄鋁內殼、碳纖維外殼主體與碳纖維障板。其內部鑄鋁結構由單一連續的鑄件構成,所有內部支架、音腔與中音子音箱皆鑄造成為整體結構的一部分。外部的剛性肋條進一步增強了結構強度,並顯著增大了鋁殼與阻尼核心之間的接觸面積,最大化其阻尼效果。

每個碳纖維部件都使用真空灌注工藝製成,以創造出航太級的連續碳纖維結構,這些部件相互結合,形成完成的複合音箱外殼。最終,鋁殼與碳纖維外殼之間的空隙被我們專有的高阻尼結構填充物填滿,重達 115 磅的材料固化後將兩者緊密結合,創造出一個極其剛硬、阻尼良好的結構。這種設計徹底消除了音箱的共振,從而實現了極低的噪音底層、無與倫比的動態對比與驚人的微細信息回饋。

Orion 揚聲器的設計目標是創造出最純粹的全音域揚聲器,而這需要一個三單體、三音路的設計。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開發了三個全新的單體單元,讓 Orion 成為同尺寸揚聲器中最具動態、透明度及真正全音域表現的產品。

13 吋碳纖維三明治低音單體 負責提供 Orion 的低頻,能夠輕鬆應對極低的音頻,並展現出非凡的音樂層次。與我們其他產品一脈相承,Orion 繼續延續 Rockport 雄厚的低音傳統,提供強勁且敏捷的低頻表現,這在同類尺寸的音箱中幾乎無法想像。

全新 7 吋碳纖維三明治複合中音單體 將低頻與中頻完美銜接,提供無與倫比的音色和透明度。其設計確保了超低失真(-60 dB)與寬廣的動態範圍,能夠精確再現豐富的音樂紋理和細膩的色調。

Orion 的 31 毫米波導鈹高音單體 經過特殊設計,能夠提供穩固且不受限制的輸出,並與 7 吋中音單體 完美融合。波導設計提升了高音單體的聲學阻抗匹配,降低了失真並增強了動態表現。

Orion 的美學設計源於其精確的功能需求,這些設計選擇使其達到了傳奇般的 Rockport 音質表現。作為音樂藝術世界的通道,Orion 無疑將成為音響界的經典之作。

 

規格說明
技術規格 詳細資訊
低音單體 13″碳纖維三明治複合材料
中音單體 7″碳纖維三明治複合材料
高音單體 波導安裝的1.25″鈹圓頂
高度

127.76 公分

寬度

36.32 公分(含腳 51.56 公分)

深度

67.06 公分

重量

163.29 公斤(每支)

頻率響應 20 Hz – 25 KHz, -3dB
標稱阻抗 4 歐姆
靈敏度 90 dB SPL/2.83 V
最小擴大機功率 50 瓦特

 

 

The Absolute Sound  338期     TAS Product of the Year 2023

頭腦與心靈的共鳴 Head and Heart 
Rockport Technologies Orion 揚聲器
作者:Robert Harley 照片來源:Matt Wrightsteel

有些揚聲器的表現令人讚嘆,卻無法讓人真正愛上它們。這類揚聲器似乎具備了我們理想中所需的各種特質——沒有明顯的音色偏差、解析度極高、低頻表現優異,並且能夠展現寬廣的動態對比——然而,卻無法觸動我們內心的音樂情感。這是一個矛盾的現象,因為這些特質以及其他許多技術層面的參數,理論上應該能讓揚聲器更具音樂感染力,但實際上,這樣的揚聲器往往只滿足了理性思維,卻未能真正打動人心。

相對地,有些揚聲器雖然在音質上有明顯的缺陷,卻依然能夠傳遞出音樂的情感與表達力。舉例來說,1980 至 1990 年代的 Spica TC-50,這款平價的揚聲器雖然在音色上有明顯的染色,低頻延展有限,動態表現也受到限制,然而它卻讓人聽得十分愉悅。無論是設計上的巧妙安排,還是純粹的幸運,TC-50 的缺點變得容易忽略,而它少數的優點卻被突顯得極具音樂性。

但還有第三種揚聲器——不僅符合所有發燒友的技術標準,還能以強大而深刻的方式打動你的音樂靈魂。這種揚聲器可以讓你以批判性的角度欣賞它,驚嘆於其平順的頻率響應、寬廣的動態對比、三維立體的音場,以及極為出色的低頻解析度。然而,在這種揚聲器面前,理性的分析終究會被情感所取代,因為它能讓你完全沉浸在音樂的情感流動中,無法自拔。

Rockport Technologies 全新推出的 Orion 揚聲器,正是這樣的作品。

它在聲音表現上驚人至極,然而更重要的是,它總能傳遞出令人陶醉的音樂感染力,使得技術層面的表現反而顯得次要。

產品概述

Orion 定價 133,000 美元,是 Rockport 最新設計的揚聲器,定位於品牌的次旗艦型號。它剛好位於旗艦 Lyra(190,000 美元) 之下,而高於 Cygnus(70,000 美元),至於 Avior II(47,000 美元) 和 Atria II(38,000 美元) 則作為 Rockport 的入門級揚聲器。

正如我在《The Absolute Sound 的高端音響史(Illustrated History of High-End Audio, Volume One: Loudspeakers)》中所撰寫的內容,以及去年 12 月 Rockport 創辦人 Andrew Payor 獲選進入 High-End Hall of Fame(高端音響名人堂) 的介紹,Rockport 更像是一家手工工藝坊,而非量產型的揚聲器工廠。這是 Payor 的選擇,因為他拒絕妥協自己的嚴格標準,也不願意放棄親自參與每個生產環節來換取更高的產量。

自 1985 年創立以來,Rockport 持續研發出多項創新的技術,顛覆並提升了揚聲器的設計與性能。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高端電子與訊源設備品牌,在音響展上選擇 Rockport 揚聲器 作為演示搭配的原因之一。

Orion 外型相當緊湊,高度僅 50 英吋(127 公分),但單支重量卻高達 360 磅(163 公斤)。當你親手搬動這款揚聲器時,會立刻感受到它的高密度與堅固結構。設計目標是打造一款 最純粹的全頻三音路揚聲器,其中一個重要挑戰是如何讓這款相對中等尺寸的揚聲器,在聲音表現上超越其物理體積所能暗示的極限。

Orion 的單體完全是為這款揚聲器全新設計,經過三年開發,搭載了:

    •    13 吋低音單體

    •    7 吋中音單體

    •    1.2 吋波導圓頂高音單體

其音箱設計則延續了 Rockport 早在 1993 年 Procyon 型號 上首度採用的 模壓複合材料箱體技術,並在多年來持續改進。不同於一般品牌使用 平板材料裁切後再黏合 成箱體的方式,Rockport 採用了 碳纖維或玻璃纖維 製造外殼,內部再加入一個較小的內部箱體,兩層之間的空腔則填充了一種高密度、高阻尼的 粘彈性材料(Viscoelastic Core Material),這種材料會將內外箱體緊密結合,使箱體達到 高密度、高剛性、高阻尼 的理想特性。此外,這種技術還能讓箱體設計出最適合聲波傳遞的形狀,同時降低繞射效應。

這項箱體技術在旗艦 Lyra 達到了最極致的表現,其內外雙層箱體皆採用 全鋁壓鑄 製造。在我的 Lyra 評測中,我曾提到這種箱體設計幾乎消除了箱體音染,進而帶來 極低的噪音底噪與驚人的細節解析力。為了讓 Orion 也能受惠於這項技術,Payor 為 Orion 開發了一種新的製造方法,內部箱體改為壓鑄鋁製成,而外部則使用碳纖維外殼,這樣的做法比全鋁箱體更加容易加工,能有效降低成本,同時保有這種設計的優勢。

Orion 的箱體只由 三個主要部件組成:

    1.    內部壓鑄鋁箱體

    2.    外部碳纖維箱體

    3.    碳纖維前障板

Orion 的前障板呈向後傾斜設計,擁有 Rockport 典型的大幅圓角處理,有效降低繞射效應。你可以在 Rockport 官方網站上觀看 Andrew Payor 親自講解 Orion 箱體結構的動畫影片。

 

其他設計特色:

    •    後方低音反射孔 位於輸入端子上方

    •    雙組接線端子,可進行 Bi-Wiring(雙線分音)

    •    可進行 被動 Bi-Amp(雙擴大機推動),低音與中高音可由不同擴大機驅動

    •    底部配備 鋁製外框結構,提高穩定性

    •    配備四顆大型可調整腳釘,並搭配鎖定旋鈕,讓外觀更加簡潔

 

標準款 Orion 採用 金屬黑色塗裝,但客戶可以選擇 客製化顏色(需額外付費)。

在接下來的技術細節部分,我將進一步探討 Orion 的 單體設計、分頻技術與箱體結構。

 

聆聽體驗

Rockport Technologies 在 2019 年由 Josh Clark 收購,他的目標是延續這間公司的傳承。創辦人 Andrew Payor 仍然負責設計工作,而 Josh 則負責公司的商業運營與市場推廣。你可以在 The Absolute Sound 的 YouTube 頻道(youtube.com/@TheTASmagazine)觀看 Josh 在我的試聽室內,對 Orion 進行的介紹影片。

我們決定使用 CH Precision M10 擴大機,以 被動雙擴大機驅動(Passive Bi-Amping) Orion。M10 擴大機的靈活配置能力再一次展現出價值——它可以作為 300W 單聲道放大器運行,也可以切換到 橋接單聲道模式(Bridged Mono)輸出 1100W,或是 300W 立體聲模式,亦能作為 雙聲道放大器進行被動或主動雙擴大機推動(後者需額外的輸入卡)。在大多數的聆聽過程中,我採用了 被動 Bi-Amp 模式,但也使用單台 立體聲擴大機 來驅動 Orion,因為這是大多數使用者會採用的配置。

 

Orion 與音樂的直接連結

在剛開始的幾個小時內,我並沒有急著坐到最佳聆聽位置分析 Orion 的音色特性,而是與朋友一起,坐在中間座位的側邊,單純地欣賞音樂。在這樣的環境下,**Orion 讓我震撼於它那極為逼真的音樂表現,並且完全消失在音樂與我的連結之間——不只是聲音表現出色,而是真正地讓音樂鮮活地呈現。**這種表現帶來了 無壓力、輕鬆自然的聆聽感受,讓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之後,我回到 最佳聆聽位置(sweet spot),以更嚴謹的發燒友角度進行分析。我立刻意識到,**Orion 不僅在技術層面表現出色,更重要的是,它能讓音樂直接觸動聆聽者,建立深層的情感連結。**這款揚聲器的聲音 鮮活、真實、銳利,讓音樂擁有一種無比的即時感。這正是 Orion 最鮮明的特色,同時它還展現出極高的 精準度與解析力。

 

精準度與溫暖的音色平衡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 Orion,那就是 「精準(Precision)」。

這款揚聲器展現出清晰、解析度高、速度快、瞬態反應優異的特質,聲音輪廓清晰銳利,沒有多餘的雜音或毛邊。然而,市面上許多解析度高、聲音快速的揚聲器,卻無法如 Orion 般,在傳遞音樂情感的同時,仍然保持 溫暖、細膩、自然的音色。

不同於某些聲音「直接貼臉」的揚聲器,Orion 在展現高透明度的同時,依然保有一種 流暢與溫暖的音色,完全沒有生硬或金屬感。這很可能與 Orion 擁有極低的失真率 有關。這種清晰又細膩的聲音特質,搭配低失真與無音染的音箱,帶來了一場令人驚艷的音樂體驗。

Orion 的 中高頻段能量充沛,卻不會讓人覺得刺耳或疲勞。

這款揚聲器擁有 高解析力(在音色、細節與動態表現上),同時展現出 輕鬆自然的音樂感,這正是 Orion 的最大成就之一。

 

瞬態反應與動態層次的極致展現

Orion 還有一項獨特的特質,這是一種讓我花了好一段時間才真正理解的聲音特色——它讓音樂充滿生命力。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Orion 擁有一種「當下演奏」的臨場感。這種特質在 即時性(Immediacy) 方面無與倫比,即使只是遠離最佳聆聽位置,當背景音樂播放時,這種「音樂鮮活感」依舊清晰可辨。

我認為,這種特質很大程度上與 Orion 的瞬態反應有關。Orion 的瞬態再生 極為快速,音樂的 起音(Attack)與衰減(Decay) 幾乎與現場演奏無異。這讓音樂的動態細節更加鮮明,沒有多餘的能量殘留,避免了某些揚聲器會有的模糊或拖尾感。

 

Orion 的鼓聲表現,最能展現它的瞬態能力:

    •    小鼓(Snare Drum) 的敲擊聲,擁有令人驚嘆的瞬間爆發力與即時衰減,與真實樂器的表現極為相似。

    •    這種精準的瞬態再生,讓音樂的 節奏感更鮮明、動態變化更具層次,甚至能讓你感受到鼓手與其他樂手之間的互動。

 

我特別在幾張經典專輯中聽到了這種效果:

    1.    Count Basie – 88 Basie Street《Contractor Blues》

    •    在 Joe Pass 吉他獨奏的中段,鼓手透過 「Cross-Stick」技巧(用鼓棒敲擊小鼓的邊緣),讓節奏更具律動感。

    •    Orion 的瞬態反應讓這個細節清晰可辨,並讓節奏的能量更加提升。

    2.    Diana Krall – Live in Paris《I Love Being Here With You》

    •    在 吉他獨奏的後半段,鼓手運用了類似的 Cross-Stick 技巧,與樂團產生更深層的互動。

    •    Orion 精準地再現了這些動態變化,讓音樂的律動感更強烈,讓聆聽體驗更加令人興奮。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 Orion 讓音樂真正「活」了起來。它不只是播放聲音,而是 在傳遞音樂家的表達與情感。

 

無與倫比的寂靜度與動態對比

許多揚聲器也能展現快速的瞬態,但卻無法做到像 Orion 這樣的「完整再生」。

其他揚聲器的瞬態表現,往往只體現在音樂的起音部分,但 Orion 連 音樂的衰減與靜默之間的對比 也能完美呈現。

「音符之間的寂靜」是音樂真實感的重要因素,而 Orion 完美掌握了這個關鍵。這不僅與其 高階單體技術 有關,更與其 完全無能量儲存的音箱設計 相關。這樣的設計,讓 Orion 能夠 在靜默與音樂峰值之間,展現極為鮮明的對比,讓瞬態的衝擊感更加強烈,讓音樂的生命力更為鮮活。

 

Orion,不只是揚聲器,而是一件能讓音樂真正活躍起來的藝術品。

這篇評論深入分析了 Rockport Orion 揚聲器的聲音表現、技術特點,以及它如何與音樂產生深層連結。以下是逐段翻譯,並以繁體中文(台灣語法)表達其細膩之處。

 

瞬態表現的連續性與卓越的音樂性

Orion 的瞬態表現令人驚嘆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在整個頻段內的持續性。

也就是說,Orion 並非僅在特定頻段內展現卓越的瞬態反應,而是無論哪種樂器或音域,都能一致地維持這種超群的瞬態特質。 這讓音樂擁有一種 「Snap」的活生感,完美再現現場音樂的即時性。

 

有一首特別能突顯 Orion 瞬態性能的曲目是 Spyro Gyra 專輯《Got the Magic》中的〈Havana Moonlight〉。

這首錄音品質極佳的作品,其 打擊樂與木吉他 在 Orion 的演繹下,幾乎如同從音場中「彈跳」出來,充滿了逼真的即時感。

 

音質清晰度與層次解析

Orion 的極速起音(Attack)與快速衰減(Decay),大幅提升了其 音樂細節與層次解析的能力。

當播放多種弦樂器同步演奏複雜樂段時,你會發現 每一條樂器聲部的線條都異常清晰可辨,而不是相互糊成一團。

 

例如:

    •    Ruth Moody 對 Bruce Springsteen 經典曲目《Dancing in the Dark》的翻唱(專輯 These Wilder Things)

    •    這首歌曲的編曲包括:吉他、曼陀鈴(Mandolin)、撥奏小提琴(Pizzicato Violin)、以及原聲低音大提琴,在尾奏時樂器間產生活潑的互動。

    •    Orion 能夠將這些樂器彼此獨立地解析出來,而不會糊成一片,展現令人驚嘆的分離度與清晰度。

乍看之下,這可能只是音響表現的一個次要特質,但實際上,這種特質帶來的音樂效果卻極為深遠。

 

Orion 讓音樂充滿驚人的臨場感與即時性,卻又不會讓人感到壓力,而是以完全自然、輕鬆且不費力的方式呈現出來。

它的律動感與能量展現令人驚豔,即使與不計成本的旗艦級設計相比,也毫不遜色。

 

破除「聲音 vs. 音樂性」的矛盾

市面上有許多音響產品,各自落入兩種不同的聲音傾向:

    1.    聲音活潑、生動,卻犧牲了音樂的放鬆感,使得長時間聆聽變得疲勞。

    •    這類揚聲器雖然細節豐富,但無法讓聽者完全沉浸在音樂之中。

    2.    聲音溫潤、流暢,卻缺乏音樂的律動感與活力,讓演奏聽起來有些呆滯。

Orion 完美地打破了這種二元對立,證明了銳利的解析力與輕鬆愉悅的音樂性,並非無法共存。

 

低頻表現:精準且富有音樂感

Orion 的低頻表現與其餘頻段一樣精準,擁有卓越的靈活性與音高解析能力。

在 Jean-Luc Ponty、Al Di Meola、Stanley Clarke 這三位音樂大師合作的 全原聲樂器專輯 The Rite of Strings 中,Orion 以極高的清晰度再現了低音大提琴的音高變化與動態層次。

 

這張專輯中的三種樂器(小提琴、吉他、低音提琴):

    •    音色完全不同

    •    音域跨度極大

    •    動態表現也不盡相同

但在 Orion 的演繹下,每種樂器都能獨立展現清晰的聲音輪廓,不會彼此覆蓋或糊成一團。

Orion 在低音域的音高解析能力與層次感,帶來了更為動人的音樂再現。

雖然市面上有部分同價位的揚聲器,可能提供更深的低頻延展或更強烈的低音衝擊力,但要找到一款低頻如此具音樂性的揚聲器,則相當困難。

 

中高頻段的音色與真實感

Rockport 的揚聲器一直以來都擅長再現自然的中高頻音色,並保持流暢與細膩感,Orion 亦延續了這一優良傳統。

    •    Hilary Hahn - Retrospective(DG 直刻黑膠專輯)

    •    小提琴與鋼琴的音色在 Orion 的表現下,極為真實細膩,展現出豐富的音色層次與溫暖感。

    •    這張專輯中的《莫札特 G 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可說是我聽過最具真實感的錄音之一。

 

Orion 的高頻乾淨且充滿生命力,但 絕不會過於尖銳或刺激。

它在 鈸聲、打擊樂器 等高頻細節上,展現出極致的層次感。

例如:

    •    Jack DeJohnette 在 Keith Jarrett My Foolish Heart 中的細膩鈸刷(Cymbal Brushwork)

    •    Orion 能夠讓鈸的聲音呈現自然的細緻質感,而非僅僅是高頻的「瞬態衝擊」。

    •    這種能力,在大多數音響系統中並不容易呈現。

 

音場表現:超越傳統的臨場感

Orion 的音場再現不僅是「寬廣與深遠」,更重要的是它的聲音具有「實體感」。

樂器彷彿真正出現在聆聽空間中,而不僅僅是單純的聲音再生。

    •    Hans Theessink《Jedermann Remixed》專輯

    •    這張專輯的音質本來就相當出色,但在 Orion 上更具「實體感」,讓人彷彿能「觸碰」到聲音本身。

    •    Orion 的音像穩定性與三維立體感極為出色,無論是聲音的空間感或樂器的定位,都表現得栩栩如生。

 

結論:Rockport Orion,音樂與技術的完美結合

 

所有揚聲器都有其聲音上的缺陷,只是程度不同。

然而,在我與 Orion 相處的這段時間,我幾乎感覺不到它對音樂的影響,它所帶來的 透明感、細節解析、動態層次、與瞬態表現,都達到了極高的水準。

 

Orion 是我家中試聽過的五款最優秀的揚聲器之一。

它不僅在技術層面上令人敬佩,更重要的是,它讓音樂變得如此真實、生動,帶來強烈的情感連結。

 

這篇文章詳細介紹了 Rockport Orion 揚聲器的設計,涵蓋了單體、分頻設計、箱體結構以及整體聲學調校。以下是逐段翻譯,並以繁體中文(台灣語法)表達技術細節與設計理念。

 

設計(Design)

三年研發,打造全新揚聲器架構

Rockport 並未僅僅改良現有元件與結構來打造 Orion,而是投入三年時間,從零開始開發全新單體與箱體設計。

如同評論中所述,這款三音路揚聲器的目標是提供完整頻段的表現、極低失真,並維持適中的箱體尺寸,讓它能適應一般居家環境,而不會顯得過於龐大。

低音單體尺寸的選擇

為了確保低頻段的強勁控制力(Visceral Grip),設計團隊選擇了 13 吋低音單體。

這也影響了中音單體的選擇,Orion 採用了 7 吋中音單體,比 Lyra 的 6 吋稍大(雖然 Lyra 採用雙中音單體配置)。

這樣的配置能讓中音在最低運作範圍內維持更高的動態性能,使其與低音單體的表現更加匹配。

分頻點設定為 140Hz(低音 → 中音)與 1800Hz(中音 → 高音)。

1800Hz 這個相對較低的高音分頻點與一般 2.2kHz 至 3kHz 的分頻範圍不同。

這項設計讓每個單體都能發揮最佳的動態範圍,避免單體在其運作頻段的低端受到限制。

為了讓高音能夠承受如此低的分頻點,Rockport 特別為 Orion 開發了一款全新高音單體。

    •    雖然這款 鈹振膜(Beryllium Dome)高音 最高可延伸至 25kHz,但設計團隊更關心的是 2kHz 附近的行為表現。

    •    高音單體尺寸為 31mm,比一般 26mm 振膜更大,並搭載淺波導(Waveguide)。

 

波導設計的三大功能

    1.    提升靈敏度

    •    減少功放需求,進而降低高音單體內部的熱量累積,提高穩定性。

    2.    優化指向性匹配

    •    在低頻範圍內縮小高音的擴散角度,使其更符合中音單體的發散模式。

    •    這樣能確保分頻點附近的頻率範圍,聲音能夠無縫銜接,不會產生聲音不連續的問題。

    3.    增強高音單體的動態能力

    •    讓 2kHz 附近的高音動態能力更接近中音單體的動態性能,避免分頻點附近的聲音能量受到抑制。

    •    波導與較大的振膜尺寸相結合,使高音單體的有效發聲範圍比單純的振膜直徑更大。

 

單體技術進化:碳纖維三明治振膜

Orion 的單體延續了 Rockport 在 2000 年代初期開發的「碳纖維三明治振膜」技術。

這種設計如今已被高端音響品牌廣泛採用,但 20 年前仍是相當創新的概念。

單體結構:

    •    極薄、極輕的碳纖維外層

    •    內部填充發泡材料

    •    高剛性、低質量,確保振膜能夠快速反應,減少聲音失真

Orion 的 7 吋中音單體採用了 全新開發的碳纖維織布,來匹配較低的分頻點。

這個設計使它在運作模式上更像是「中低音單體」,具備更大的音圈架構、更好的散熱能力,以及更高的功率承受度。

 

此外,Rockport 花費多年研究懸邊(Surround)結構,以減少「靜摩擦效應(Stiction)」。

    •    靜摩擦效應會降低單體對極微弱信號的靈敏度,影響音樂細節的解析力與瞬態反應。

    •    因此 Orion 的懸邊厚度是變化設計的,從振膜邊緣到音圈架的固定點逐漸變薄,以提升靈敏度。

 

Orion 的中音與高音單體失真數據令人驚嘆:

    •    中音單體總諧波失真(THD):低於 -60dB

    •    高音單體的三次諧波失真(Third-Harmonic Distortion):低於 -75dB

    •    頻率響應精確度:±0.25dB(這是極為罕見的高精度)

 

低音單體設計

Orion 的低音單體在設計時,重點在於:

    1.    大振膜面積

    2.    最輕的振膜質量

    3.    高靈敏度(Sensitivity)

 

低音單體的靈敏度達 94dB,使整體系統靈敏度達到 90dB。

這不僅確保了低音表現的控制力,同時也讓 Orion 更容易驅動,能與多數擴大機良好匹配。

 

箱體技術:雙層結構,極致抑震

Orion 採用雙層箱體設計,內層為鋁合金鑄造,外層為碳纖維。

    •    內層鋁合金結構

    •    整體為單一鑄件(Single-Piece Cast Aluminum),內部設計包含「拋物線形中音腔室」、內部支撐結構,以及增加剛性的強化肋條。

    •    鋁合金外層的肋條設計,可增加與核心材料的接觸面積,提升阻尼效果。

    •    外層碳纖維結構

    •    碳纖維面板通過「榫卯結構(Mortise and Tenon Joint)」與內部鋁合金殼體相連,並使用**結構性環氧樹脂(Structural Epoxy)**粘合。

    •    內部填充 115 磅 Rockport 專有高磁滯(High Hysteresis)粘彈性材料

    •    這種填充材料不同於 Lyra 的版本,是為 Orion 特別開發的,進一步提升阻尼與箱體剛性。

 

低音反射式調諧(Bass Reflex Tuning)

Orion 採用低音反射式設計,調諧頻率(Tuning Frequency)為 27Hz。

    •    Rockport 獨特的調諧技術讓低頻下限可延伸至 20Hz(無響室測試)。

    •    第一個八度(低頻滾降)為 12dB/octave,確保房間內的低頻響應更佳。

 

總結:Rockport Orion,匠心獨具的聲學藝術品

Orion 不只是 Lyra 的縮小版,而是一款全新設計的揚聲器。

無論是單體技術、箱體結構、還是低音調諧,它都代表了 Rockport 的最新聲學成就。

 

相關評論

Rockport Technologies Orion 揚聲器. 三十年創新設計的結晶

【全文輯錄自「《Hi-Fi News》」www.hifinews.co.uk】

Rockport Technologies Orion 揚聲器

引言:三十年創新設計的結晶
Rockport Technologies 憑藉三十年的揚聲器設計經驗,推出了「新一代」旗艦級產品 Orion。這款揚聲器由 Mark Craven 撰寫評測,Paul Miller 負責實驗室測試,展現了 Rockport 在高端音響領域的技術實力。

品牌以美國緬因州 Rockport 小鎮命名,於 1984 年創立,現已遷至南湯姆斯頓(South Thomaston)。自 1990 年代起,Rockport 以打造高端且重量級的揚聲器聞名於音響圈。Orion 落地式揚聲器便是其代表作,每支重達 163 公斤,定價高達 165,000 英鎊,與首席設計師 Andy Payor 早期的小型衛星/超低音系統相比,堪稱天壤之別(見 p45 品牌故事)。在 Rockport 產品線中,Orion 位居次旗艦,僅次於定價 229,000 英鎊的 Lyra。

作為一家「精品」製造商,Rockport 擁有小規模團隊,產量堪比其他品牌的「限量版」。其產品線僅包括五款型號:Lyra、Orion、Lynx(新型號,定價 89,000 英鎊,實為 Orion 的縮小版)、Avior II(53,500 英鎊)、Atria II(43,500 英鎊)以及 Taurus 中置揚聲器(21,000 英鎊)。

精緻外觀

Orion 的標準配色為「鑽石黑金屬」(Diamond Black Metallic),定價 165,000 英鎊。若選擇客製化配色,Rockport 提供近乎無限的顏色選項,採用 20 道工序、九層汽車級塗裝工藝,額外費用為 6,700 英鎊。本次評測樣品採用「保時捷石英灰金屬」(Porsche Quartzite Grey Metallic)。類似的客製化選項也見於美國品牌 Wilson Audio(《Hi-Fi News》2024 年 9 月及 2023 年 1 月號)和 Magico(《Hi-Fi News》2024 年 5 月號),在高端市場中堪稱標準配置。

即使選擇標準配色,Orion 的外觀依然令人驚艷。揚聲器尺寸為 127 厘米(高)× 36 厘米(寬,不含腳架)× 67 厘米(深),箱體線條優雅,從前至後、從上至下逐漸收窄,略向後傾斜以實現時間校準。箱體置於四個低矮支腳上,通過「敲擊測試」表現出色,幾乎無共振,結構之穩固堪稱「堅如磐石」,令人難以忘懷。

箱體技術:DAMSTIF 設計

Orion 的核心故事在於其箱體設計。與 Lyra 類似,Orion 採用三層結構的阻尼層設計,專注於消除共振並提升剛性。箱體結構如下:

核心結構:一體式鋁合金框架,內含肋狀強化結構、單體安裝面及為中音單體精確塑造的內部腔室。

外殼層:兩片真空融合碳纖維外殼,一片覆蓋側面與背面,另一片形成前障板,後者透過環氧樹脂黏合劑與鋁合金核心精確對位(使用 CNC 加工的定位點)。

填充層:鋁合金與碳纖維外殼間的空隙填充 52 公斤的緻密黏彈性材料,形成阻尼層結構。

Rockport 將此箱體設計命名為「DAMSTIF」,象徵其在剛性、阻尼與質量上的完美平衡。

單體與分音器

Orion 搭載三個專為其設計的動圈式單體:

高音單體:32 毫米鈹振膜高音單體,嵌入鋁製淺號角波導,據稱可提升 5kHz 以下的靈敏度,並改善與中音單體在 1.8kHz 交叉點的銜接。

中音單體:178 毫米碳纖維/泡沫複合材料三明治振膜,採用「spread tow」編織技術,呈現獨特的棋盤格紋外觀(類似其他高端揚聲器,見 p72)。

低音單體:330 毫米碳纖維/泡沫複合材料振膜,尺寸較大,旨在以「相對小巧的箱體容積」提供全頻段的低頻延伸。低音單體位於箱體底部,靠近地面,獲得邊界增益效果,類似 Estelon XB Diamond MK II 的設計(《Hi-Fi News》2025 年 3 月號)。

分音器設有兩個交叉點:低音與中音在 140Hz,中音與高音在 1.8kHz。本次測試樣品搭載價值 2,000 英鎊的雙線分音升級,將低音與中/高音分路處理(詳見 p47 實驗室報告)。

安裝與設定建議

Rockport 的使用手冊詳細說明 Orion 的開箱流程,幽默地提到「小心地將揚聲器向前傾斜剛剛好...」以移除預裝腳輪。安裝可調式腳架後,建議根據聆聽高度調整箱體傾角,若聆聽位置高於或低於高音單體 5 厘米,需進行微調。手冊還建議將揚聲器內傾,使聲軸指向聆聽位置後約 2 公尺處(實驗室報告顯示,Orion 不適合直接對軸聆聽,見 p47)。

聆聽體驗:深邃的音樂宇宙

Orion 的聲音表現完全符合其價格與定位的期待,甚至超乎想像。在《Hi-Fi News》聆聽室(見 p41),搭配 BAT REX 500 功率放大器(《Hi-Fi News》2024 年 1 月號)和 VK90 前級放大器,Orion 的表現可謂卓越,兼具細膩精確與震撼動感。高頻開放細緻,融合柔美與衝擊力;中頻真實豐富,樂器與人聲栩栩如生;低頻則展現無與倫比的厚實與深度,令其他揚聲器望塵莫及。

播放 Hans Zimmer 的《Dune: Part Two》原聲帶「Beginnings Are Such Delicate Times」(WaterTower Music,48kHz/24-bit)時,Orion 展現驚艷的高頻表現。這首詭譎的器樂曲以高音合成器與敲擊樂營造電影中的沙塵意境,Orion 以極致的開放感與閃耀細節演繹得淋漓盡致。電子低音則深沉震撼,完美融入音樂整體,令人感受到實體衝擊。

Orion 在 Zimmer 專輯中的多層次合成音效與效果呈現出流暢的臨場感,中頻自然生動。Nik Kershaw 的「Dancing Girls」(《Human Racing》;Universal UMCREP2013)中,電子節奏活潑跳躍,鍵盤音色層次分明,Kershaw 的歌聲平滑如冰。後續曲目「Wouldn’t It Be Good」以厚重的低音線和標誌性鍵盤旋律,展現更大更飽滿的聲場,薩克斯獨奏的動態起伏令人振奮。

The Band 的「Up On Cripple Creek」(《The Band》;Capitol Records,192kHz/24-bit)以豐富靈動的低頻吸引聆聽者,同時自信的聲場定位將鍵盤、鼓聲與主唱 Levon Helm 分置不同深度,吉他 riff 在右側清晰浮現。同時代的 The J. Geils Band「(Ain’t Nothing But A) House Party」(《Bloodshot》;Atlantic/Rhino BA2 7260)聲場寬廣,口琴與牛鈴分居吉他與風琴兩側,兩種樂器的截然不同質感一覽無遺。

音樂的多樣性

這首三分鐘的輕快曲目展現了 Orion 的活潑一面,無拘無束地投入動感節奏。Bob Seger 的「Shakedown」(《Beverly Hills Cop II OST》;MCA 254 782-2)以昂揚的放克節奏和濃郁的合成器和弦,帶來令人振奮的能量,Orion 在高音量下輕鬆填滿聆聽室,毫不費力。

Orion 的低頻重量、解析力與動態瞬態使其適合搖滾與爵士音樂,但也擅長慢節奏錄音。Alison Krauss 和 Robert Plant 的「It Doesn’t Bother Me」(《Raise The Roof》;Warner,96kHz/24-bit)中,Krauss 的獨唱線條清晰動人,伴隨深沉的打擊樂與柔和的原聲吉他,隨後 Plant 加入的和聲親密無間。隨著曲目漸入高潮,聲場更為複雜,Orion 將每個元素精準呈現,毫無失序。

對於音響愛好者青睞的細膩音樂,Orion 同樣表現出色。Regina Spektor 的「Samson」(Bob Ludwig 重製版;Sire 093624842484)以鋼琴自伴人聲,展現細膩的音色與平滑中頻,細節如手指彈奏與踏板技巧清晰可辨。John Mayer 的「Slow Dancing In A Burning Room」(《Continuum》;Columbia,96kHz/24-bit)結合原聲吉他與獨唱,Orion 呈現出即時感和洞察力,細微細節充滿寬廣聲場。

重金屬的掌控

Orion 也能輕鬆解構 Slayer 的「South Of Heaven」(《South Of Heaven》;American Recordings 0602537352265),不失其兇猛本色。這首由 Rick Rubin 製作的曲目充分利用雙吉他、低音與鼓的陣容,遵循鞭笞金屬的嚴格規範,包含長篇鼓點、刺耳獨奏與嘶吼人聲。Orion 將每個細節抽絲剝繭,卻讓音樂聽來如天堂般美妙。

總結:參考級的極致之聲

Orion 的設計與規格彰顯了 Rockport 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其聲音表現更是最佳證明。這款高價揚聲器能駕馭任何音樂類型,從宏大厚重的戲劇性聲場到細膩親密的音景,輕鬆切換。對於打造參考級系統的用家,Orion 絕對值得試聽;對其他愛好者而言,它是夢想中的存在。

音質評分:92%

品牌起源

Rockport Technologies 前身為 Payor Acoustics,由創始人 Andrew Payor 於 1984 年創立,當時推出一款小型衛星/超低音揚聲器系統。1990 年,一款高端產品促使品牌更名為 Rockport Technologies,這款產品並非揚聲器,而是一款 Sirius Phonograph 黑膠唱盤,採用氣浮式懸浮設計。兩年後,唱盤升級為搭載阻尼層設計花崗岩底座與氣壓懸浮的版本。1996 年,Rockport 推出直驅式 Sirius Phonograph III,重達 242 公斤(含 28 公斤唱盤),被譽為黑膠唱盤設計的「終極進攻」。此後,Rockport 專注於揚聲器研發。

1993 年,Rockport 推出首款揚聲器 Procyon,一款三路分音的落地式揚聲器,配備主動式低音單體。雖然單體來自第三方供應商,但箱體採用創新的阻尼層設計,內外為玻璃纖維/環氧樹脂複合材料,中間夾黏彈性核心。此後,包括 Lyra、Orion 在內的 Rockport 揚聲器持續沿用阻尼層設計,改良材料,追求剛性、阻尼與質量的「同步最佳化」。

設計師專訪:Andy Payor

Rockport Technologies 的首席設計師 Andy Payor 表示,Orion 的研發始於 2019 年,目標是打造一款「全頻段動圈式揚聲器的最純粹表現」,同時確保其尺寸能適配家庭聆聽空間,避免像更大型的揚聲器那樣顯得突兀。Payor 提到的「更大型」揚聲器包括旗艦型號 Lyra,後者採用相似的阻尼層設計箱體結構。「然而,」Payor 補充道,「為了達到價格目標,Orion 的製造成本不能像 Lyra 那樣高昂,後者使用了鑄造鋁合金和精密加工的外殼。憑藉我們在早期 Hyperion 和 Arrakis 揚聲器中使用碳纖維的經驗,我們知道這是 Orion 外殼的理想高強度材料。」

2024 年,Rockport 推出了另一款三單體落地式揚聲器 Lynx。Orion 與 Lynx 的關係如何?Payor 表示:「Orion 與 Lynx 之間有著顯而易見的家族血統,我們對此深感自豪。」他解釋,為了實現不同價格定位,兩款產品在結構上有所差異。「雖然縮小揚聲器設計看似簡單,但要以 60% 的成本達成 95% 的性能,絕非易事,必須做出妥協。」Payor 指出,這些妥協主要集中在低頻表現。「Lynx 在最低頻段(第一個八度音)的動態表現無法完全媲美 Orion 的震撼力。」

實驗室報告:Rockport Orion

Orion 的 32 毫米鈹振膜高音單體與 Perlisten 的高音單體相似(見 p72),其主要分裂共振(breakup mode)位於人耳可聽範圍外的 23.9kHz(圖1粉紅色陰影區域,及圖2的 CSD 瀑布圖)。與典型情況不同的是,此共振前並未出現輸出凹陷。Orion 的高頻輸出極為平坦,僅在 6-7kHz 處有輕微凹陷。Rockport 建議將揚聲器略向外傾斜,使聲軸在聆聽者頭部後方交叉,±15° 離軸響應(灰色曲線)顯示原因——Orion 在此條件下展現極其平坦的響應(200Hz-20kHz 內誤差 ±1.6dB)。這種均勻的幅度響應在無 DSP 的被動揚聲器系統中極為罕見。

然而,178 毫米中音單體的配對一致性稍有不足,左右聲道間誤差為 1.2dB(圖1黑/紅色曲線),導致響應誤差分別為 ±2.6dB 和 ±3.4dB,但整體仍屬合理範圍。安裝前網罩後,5-6kHz 處出現 3.5dB 凹陷(藍色曲線)。靈敏度表現優異,達到 Orion 規格的 90.3dB(1kHz),失真率在相同音量下保持在 0.25-0.7%(100Hz-10kHz)。低音反射孔調諧範圍寬廣,介於 15Hz-53Hz(-6dB,峰值在 23Hz),儘管在 106Hz 和 495Hz 處有輕微模態共振,整體系統低頻響應可延伸至 30Hz(-6dB,相對於 200Hz)。

然而,這種低頻表現對放大器負載要求極高。音頻範圍內相位角控制在 ±45°,但在 15Hz 處下降至 -66°,阻抗最低點為 52Hz 的 2 歐姆和 23Hz 的 2.34 歐姆,等效峰值阻尼比(EPDR)在 20Hz 處低至 0.8 歐姆,在 45Hz 處為 1 歐姆,且在 1kHz 以下有長段低於 2 歐姆的區域。


Rockport Orion:我已經放棄挑它的缺點

【全文輯錄自「普洛影音網」】 文:劉漢盛總編

Rockport Orion第一次露臉是在2022年慕尼黑音響展,當時只是靜態展示,由於疫情未歇, 所以我沒去看展。本來在2022年八月TAA圓山飯店音響展時,鈦孚就想展出Orion,但因為 來不及到貨,所以改為以旗艦喇叭Lyra發聲。而Orion則在2022年12月TECA圓山飯店音響展 時才露臉,而且展後馬上就賣掉了,我沒機會在家裡聽到。

▲Orion的外觀與漆色看起來都擁有強烈的吸引力

終於進入我家 2023年慕尼黑音響展我去了,看到Rockport Orion搭配Absolare全套前、後級,憑良心說我認為比台北展出Orion時聲音更平衡,更耐聽。沒想到,回來一個月後,鈦孚排隊預訂的 Orion就到台灣了,並且從海關直送我家。由於Rockport喇叭的生產過程繁複,他們的要求更是高精度高細緻,所以產量很少,全球代理商都要排隊,能在家裡聽Orion真不容易。鈦 孚同時送來跟去年12月TECA圓山飯店音響展一樣的Constellation(星座) 直立式Hercules 單聲道後級(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作為搭配。

三個單體全新設計 Orion跟Onion只有一字之差,Onion是洋蔥,Orion是獵戶星座,而且發音也大不同,您可以Google一下標準發音,不要唸錯了。Orion研發時間長達3年,三個單體都是全新設計, 而整個喇叭的設計也是融合他家之前的經驗,所以雖然不是旗艦喇叭(目前的旗艦是Lyra),但絕對值得以旗艦來看待。

有關Rockport的歷史,我在寫Lrya評論時已經說得很詳細了,在此略過,直攻主角。其實, Orion是旗艦Lyra推出(2016年)之前就開始發想的,主要目標就是要打造出一對體積較小、但聲音表現比擬旗艦的新喇叭,它的位階是在旗艦Lyra(19萬美元)之下,Cygnus(7 萬美元)之上。為此,無論是箱體作法或單體都跟Lyra不同。在單體方面,Orion的鈹高音是 1.25吋,而Lyra則是1吋;Orion的中音單體是7吋,而Lyra是二個6吋;Orion的低音單體是 13吋,而Lyra則是二個10吋。

▲Orion採用1.25吋鈹高音,7吋碳纖維中音單體,以及13吋碳纖維低音單體,這三個單體都是為Orion 全新設計的。

鋁鑄碳纖維雙層 而在箱體結構方面,Rockport在1993年前就首創以玻璃纖維、內外雙層、內灌Epoxy來打造箱體,那就是Procyon。2000年Hyperion的面板就開始使用碳纖維打造,2005年那對 Arrakis旗艦喇叭的超厚面板也是用碳纖維打造的,不過內外箱都還是用複合材料打造。到了 2016年的Lyra,Rockport首度採用內外二層鋁鑄箱體,這也是喇叭界中獨一無二的。而 Orion內箱也是鋁合金開模鑄成,跟Lyra一樣,但外箱與面板都是用碳纖維製成。

不過,二者在內、外箱之間都是灌入Epox類高阻尼高黏性材料,Lyra箱體較大,灌入超過 150磅,而Orion箱體較小,灌入大約115磅。而灌入Orion的這種材料與灌入Lyra的材料也不同,是為Orion全新開發的。Rockport這種箱體的作法始於1993年推出的Procyon,只不過技術越來越精進。

▲Orion在我家聆聽,搭配的擴大機是Constellation Hercules單聲道後級。

三音路設計 不知道您有沒有發現,Rockport的喇叭都是三音路設計,只是所用的單體有三個、四個、五個差別。再來,新推出的Rockport喇叭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箱體體積盡量Compact,好像 是朝箱體儘量最小、但聲音儘量最大的方向在思考。所以像以前Altair、Hyperion、Arrakis 這類大體積的喇叭已經不復見。現在即使是旗艦Lyra,其體積在小空間中都不會覺得有壓迫 感,但龐大的音樂規模感在圓山飯店音響展時,大家都領教過了,的確是小體積大聲音。

分音器最高機密

Rockport的分音器跟Wilson Audio類似,都是他家的最高機密,很少對外透露詳情,我只查到中音單體與高音單體之間的分頻點是1.8kHz,這是很罕見的分頻點選擇。總之Andy Payor 強調分音器不是依照教科書設計就能成事,因為牽涉到的變數太多,所以他們往往設計了多 套分音器版本,一套一套接上喇叭,除了儀測之外,更重要的是人耳聆聽,最後才會決定採用哪個版本。除此之外,為了精確配對,每個分音器都要經過手調(Andy Payor與Josh Clark手調),讓配對的分音器能夠維持0.25dB的誤差。這也就是為何Rockport的喇叭聽起來都很精確的原因之一。

▲像這樣內外二箱,內箱鋁鑄、外箱碳纖維製成的箱體應該是唯一的。

外箱碳纖維製成

Orion的箱體由四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鋁合金鑄成的內箱,第二部分是碳纖維製成的外箱,第三部分是碳纖維製成的面板,第四部分是填充在內箱與外箱之間的高阻尼黏性材料。 所以,打造箱體之前,必須先做好內箱、外箱與面板的模子。另外,鋁鑄箱體本身的面板是另外以CNC從整塊鋁材削切出來的,直接鎖在鋁鑄箱體上。外箱的公模以PU(聚氨酯)做成,而且表面還要先經過打磨噴漆,如此一來從公模做出來的母模表面才會光滑,最終做成的碳纖維外箱表面才會光滑,減少打磨所需時間。

其實,製造公模與母模並不是那麼困難,要將碳纖維一層層結合樹酯材料,就好像製造碳纖維車體一般做出碳纖維外箱才是困難的。由於這個碳纖維外箱中還要放入鋁合金內箱,所以這個碳纖維外箱是沒有「面板」的,這樣才能將鋁合金內箱放入外箱中。

碳纖維外箱這樣做成,碳纖維面板也是這樣做成,不過技術上容易多了,因為所謂的面板僅是外框而已,中間都是空的,喇叭單體是鎖在鋁合金內箱面板上,並非鎖在碳纖維面板上。

▲Orion的高音單體、中音單體、低音單體都是特別量身打造的。

內箱鋁鑄打造

再來是鋁合金內箱,製造內箱前還是要先做好公模母模,而且是剖半的模子,換句話說鋁合 金內箱除了面板外,是將二個「一半」的箱體焊接起來的,因為牽涉到中音單體有一個密封的子彈型箱室,所以無法「一體成模」。將鋁水灌入模子內,等鋁水冷卻凝固之後就成了鋁粗胚。再將鋁粗胚經過CNC削切、打磨等工序,最後將剖半的箱體焊接起來,再鎖上另外製 造的鋁面板,才能完成如圖中您所看到的鋁合金內箱。

當碳纖維外箱、碳纖維面板、鋁合金內箱都完成之後,就要將鋁合金內箱置入碳纖維外箱中,再於內外箱之間的空隙注入超過115磅的高阻尼黏性材料,讓內外箱結合為一體。最後才將碳纖維面板(其實就是邊框)黏合於箱體正面,經過多層噴漆打磨,上亮光,這就是您 所看到的漂亮箱體。 箱體完成之後,才能將三個單體與分音器、喇叭線端子裝上。您想想看,一個高50.30英吋、寬14.30英吋、深26.40英吋,重達360磅(一支)的喇叭在移動搬運時有多困難,所以,每完成一支Orion喇叭,對於參與的工作人員都是一次大挑戰。

▲Orion的外觀跟他家其他喇叭都不相同,重點是安置在正面底下的那個13吋低音單體,就是因為這個大單體,使得箱體的形狀都要「順從」它去做設計。

堅如磐石

經過這麼複雜工序打造而成的箱體,簡直就是「堅如磐石」,由於內中還有類Epoxy阻尼層,如此一來達到Rockport所謂Stiffness、Damping、Mass這三項箱體重點訴求,這就是 Rockport所謂的DAMSTIF2箱體結構。綜觀市面上眾多喇叭箱體,一般多採用MDF製成,比較講究的用多層夾板層積壓形,更甚者有用全木材、全鋁合金、全複合材料或全岩石打造。

但是如Orion般採用鋁合金內箱、碳纖維外箱,加上碳纖維面板、內充Epoxy類材料者別無分號,僅此一家。這麼複雜的做法,其最終的訴求就是去除箱體本身的振動。或許您會說:箱體的振動影響有這麼嚴重嗎?或許大部分人覺得沒有這麼嚴重,但總是有極少數追求極致的人容不下這些箱體振動,他們就是買主。

▲這個圖可以清楚看出Orion的箱體結構

沒有平行面

Orion的1.25吋鈹振膜單體、7吋碳纖維三明治中音單體,以及13吋碳纖維三明治低音單體都是為了Orion而配套研發的。鑽石高音單體與鈹高音單體是目前市面上二大亮點,以Orion的 售價而言,搭配鑽石高音單體也不為過,我猜Rockport會選擇使用鈹高音單體,應該也是整 體配套考量。這個1.25吋鈹高音單體前有一個淺導波號角,就跟Lyra一樣,其目的是要提升 一點靈敏度、縮小聲波擴散角度來與中音單體搭配。

整個Orion從側面看是有後傾角度的,這是時間相位一致性的設計。而面板上貼了一層厚厚的毛氈,這也是Rockport慣用的設計。背板上有一個相當大的低音反射孔,說明了Orion是低音反射式設計。由於箱體前寬後窄,上窄下寬,二側弧形,沒有相互平行的面,對於降低箱內駐波有很大的幫助。此外,Orion的喇叭接線標準版是Single Wire,可以加錢訂購Bi Wire版。對了,Orion的標準版是鋼琴黑,如果要別的顏色就要加價訂購,我聽的這對銀色就是特別色。由於每支淨重360磅,所以Orion裝箱時,腳座是裝有輪子的,便於拆箱與移動。等到喇叭擺放位置確定之後,再將輪子拆掉換成腳錐。所以,Orion雖然很重,但移動起來很輕鬆。

▲類Epoxy的材料就灌入鋁鑄內箱與碳纖維外箱之間

13吋單體是關鍵 如果您稍微用心觀察Orion,就會發現那個13吋低音單體是整個Orion喇叭的設計關鍵。還記得旗艦Lyra採用二個10吋低音單體嗎?既然Orion是僅次於旗艦的第二號人物,低頻表現就 不能太差,如果能用二個10吋單體當然最好,但如此一來就無法顯出跟Lyra的差異性,可能會影響Lyra與Orion的銷售。如果用一個12吋低音單體呢?可能低頻量感會跟二個10吋差距比較大。既然如此,改為一個13吋好了。

如果低音單體決定採用13吋,那麼6吋中音單體往下延伸的頻域恐怕無法接得上13吋低音單體的上端,畢竟單體尺寸愈大,上端的頻域就會受限,所以如果決定要用13吋低音單體,那麼中音單體的下端頻域就要更低些,如此一來就非用7吋中音單體不可。或許您要問:為何不使用8吋中音單體呢?因為這樣一來,中音的上端要跟高音單體的下端銜接可能又會出問題。

還有,既然採用13吋低音單體,Orion喇叭的正面寬度就要比較寬,可是設計者又不想讓箱體正面太寬,於是就只好將這個13吋低音單體安置在箱體的下端,因為箱體是上窄下寬的。以往,Rockport會將13吋或15吋低音單體安置在側面,讓箱體正面不必那麼寬,而現在的Rockport低音單體都安置在正面,將13吋低音單體安置在較低的位置也就理所當然了。

您看,就因為決定要採用13吋低音單體,使得中音必須改為7吋,而且高音單體也要從1吋改為1.25吋,用以銜接中音單體。幸好,Rockport所使用的單體都是自己設計、委由單體廠代工,可以完全依照設計要求來打造,這也是Rockport跟一般喇叭廠家不同之處。

▲Orion的內箱採用鋁鑄成形,這是正面。

三套擴大機搭配

聆聽Orion的場地在我家開放式大空間。我除了搭配Constellation直立式Hercules單聲道後級(每聲道輸出1,000瓦8歐姆負載)之外,還搭配了Pass Labs X350.5後級(每聲道350 瓦),以及Audio Valve Baldur 70單聲道真空管機(每聲道70瓦),前級用Spectral DMC 30SS。數位訊源用emmLabs TSDX SE CD轉盤與DAC 2 SE,串流則用Weiss DAC 502 4ch.。

Orion的靈敏度90dB(1m/2.83V),平均阻抗4歐姆,以這樣的靈敏度來說,100瓦以內的擴大機應該都可以驅動,所以我先以Spectral DMC 30SS前級搭配Audio Valve Baldur 70真空管後級來推Orion,其實也作為Orion的開嗓過程。老實說理論歸理論,實戰才是王道,每聲道70瓦的真空管擴大機可以將Orion的高音單體與中音單體驅動得不錯,但是低音單體就力有未逮。當我聽鋼琴獨奏或室內樂時,Baldur 70聽起來是有模有樣的,而且還相當好聽。 此時我伸手去摸那個13吋低音單體,幾乎沒有振動,顯然一個鈹高音與一個7吋中音單體已經夠聽室內樂了。

▲Orion的鋁鑄內箱側面,可以看到有凹槽設計,讓灌入的Epoxy類材料結合得更緊密。

小功率吃鱉不過,當我聽大型管弦樂,如蕭士塔高維契的「第四號交響曲」,或Andrew Lloyd Webber 那張「Symphonic Suites」時,很明顯的龐大的音樂氣勢根本虛虛的,軟腳的。所以,如果想要以真空管後級來推Orion,我認為最好要有200瓦以上,才不會委屈了Orion。君不見McIntosh的真空管擴大機動輒就是幾百瓦,想來他們是很有經驗的。

接下來我以Spectral DMC 30 SS前級搭配Pass X350.5後級來推Orion,這部每聲道350瓦的後級毫無疑問可以將Orion推得相當好,尤其是低頻的紮實飽滿與彈性已經可以滿足大部分人。假若我手邊沒有其他擴大機,用X350.5也足以寫Orion的器評了。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鋁鑄內箱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剖開的二半箱體(頂端可見熔接痕跡),第二部分是正面的鋁製面板。

大功率搭配是王道我建議擴大機儘量選輸出功率大者,因為我們聽音樂時,雖然大部分時間可能只用到10-30 瓦的輸出功率(如果擴大機有錶頭就可以清楚看出),但是當強勁的低頻一出,或中氣飽滿 的人聲唱出來,音樂瞬間可能需要上百瓦甚至幾百瓦的輸出功率,此時每聲道幾百瓦的後級就有其需要了。除了規格上的輸出功率,擴大機實質的電源供應也非常重要,X350.5後級幾十公斤的重量,說穿了就是一個龐大的電源供應器,難怪能夠將Orion推得不錯。

不過一山還有一山高,當我接上Constellation的Hercules單聲道後級(第一代)時,人家的每聲道1,000瓦(8歐姆負載)聽起來硬是不同,光是聽Malia & Boris Blank那張電子音樂 「Convergence」,Orion的低頻表現就高上好幾層。而聽蕭士塔高維契的「第四號交響 曲」時,不僅大場面罩得住,管弦樂的音質也好上許多。再聽鄭明勳指揮的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時,綿綿不絕的管風琴低頻與整體音質同樣也讓我刮目相看。難怪鈦孚在音響展時,都喜歡用這套後級去推Rockport喇叭。

不過,這套後級也有一個小缺點,因為根本就是二個電暖器啊!如果是在冬天,那是很完美的。但現在是夏天,我開冷氣房間還是感受得到它發出的熱氣。所以,我後來就用Pass X350.5 來為 Orion 開嗓,要認真聽時,才讓 Hercules上陣。最後的定稿當然是搭配Hercules。

 

▲這是Orion的碳纖維外箱製造情況

音質很美 Orion給人的第一個好印象是聲音很純,很乾淨,音質很美。很純很乾淨的意思是沒有什麼雜質,好像入耳的聲音能夠讓人心神寧靜。當我聽Anne Bisson那張「Blue Mind」時,第一首曲子聽完,我就發現Orion的音質非常美。這張CD我已經聽太熟了,所以很容易判斷 Orion的音質層次被往上拉了一大層,讓人聽起來更順耳更舒服。當然我認為這跟 Constellation Hercules後級也有關係,這二項器材的音質都很美,二者相加,音質表現當然讓人印象深刻。Orion的音質之美在每張唱片上都能顯現,我就不贅言了。

▲這是Orion的碳纖維三明治中音、低音單體。

寬鬆Orion給人的第二個好印象是寬鬆,這種寬鬆的特質不僅聽大規模音樂很明顯,甚至在聽弦樂四重奏時也能夠顯現。例如我聽德弗札克那首5 Bagatelles, Op. 47(Edgar Moreau與其家族演奏)時,無論是鋼琴或弦樂,都可以感受到不會緊繃的寬鬆感,而且不僅小提琴不會緊繃,大提琴、鋼琴也不會緊繃。其實像這類音樂,二音路的喇叭就能夠表現得相當好,而 Orion還多了一個13吋低音單體,讓整體聲音往下自然延伸而得到寬鬆的聽感。

再聽Quatuor Modigliani所演奏的海頓弦樂四重奏Op. 76 No.2,四把弦樂器清晰有穿透力,同時也有寬鬆的感覺,不會緊繃。要知道,弦樂四重奏如果聽起來緊繃,不僅會失去和諧的美感,而且一切都會變得尖銳。我認為Orion聽起來能夠寬鬆,主要功勞應該是那個7吋中音單體所致,再來就是分音器將高音單體與低音單體銜接得很好。

▲從這個側面角度,可以清楚看出振膜是三明治結構,它是有厚度的。

低頻表現特優

Orion給人的第三個好印象是低頻表現特優,尤其是腳踩大鼓的噗噗聲聽起來太棒了。原本,我還在擔心Orion的低音單體13吋,而且位置擺得比較接近地板,量感肯定是足夠,但會不會太多太渾呢?結果當我聽Malia & Boris Blank的「Convergence」時,電子低頻不僅飽滿、豐富、凝聚,而且清晰,位置也清楚在後方,不會衝到前面,也不會混濁。

聽Eivor那張現場演出的「Min Mooir」時,Orion也把內中的低頻解析得很清楚,哪些是打 擊的低頻、哪些是電子琴的持續低頻,甚至電子琴低頻的旋律線條也很清晰浮現,完全不會 混成一鍋粥。而聽Anne Bisson那張「Blue Mind」時,Double Bass與套鼓的低頻搭配真的妙極了,它們所產生的低頻噗噗聲軟Q凝聚又有彈性,而且收束很快。這張唱片是Anne Bisson在2008年的精采之作,除了第四首「Dragonfly」有Overdub之外,其他歌曲都是一 氣呵成,難怪聲音聽起來那麼純,那麼乾淨,而且低頻又那麼迷人。

我再聽五輪真弓那首「戀人啊」,開始第一段歌是很乾淨的,第二段音樂開始,腳踩大鼓與 電Bass的噗噗聲加入,這才讓Orion那個13吋低音單體有了發揮的機會。同樣的,低頻很清楚,有形又凝聚,而且噗噗聲收束很快,完全沒有大尺寸低音單體拖尾巴的情況。也因為如此,所以可以讓人感受到低頻量感很充足但是又很乾淨。

即使是Bob Scaggs那張「Dig」專輯中的「Thanks To You」,Orion也能夠控制住那「巨量」的低頻,不會讓低頻散形亂竄。在此我要稱讚Constellation Hercules後級,因為我能夠聽到那麼純那麼凝聚又具有麻糬般軟Q的低頻,它一定是有功勞的。同樣這首曲子,我也用 Audio Valve Baldur 70聽過,簡直就是「二樣情」。所以,如果預算足夠,擴大機的功率還是越大越好。

▲工作人員正在打造分音器

圓潤帶甜味

Orion給人的第四個好印象是聲音非常圓潤,且帶著甜味,這種表現在鋼琴錄音上特別明顯。當我聽Alice Sara Ott的那張「Echoes Of Life」時,鋼琴的音粒很圓潤,很有光澤,帶著甜味,而且有很豐富的泛音,甚至琴鍵的彈性都可以感受到。鋼琴的音域很廣,簡單的鋼 琴獨奏就可以涵蓋高、中、低音單體火力全開,所以從鋼琴的表現中也可以窺知Orion的高中低頻銜接平衡性。您不必用頻譜來分析,只要直覺鋼琴琴音非常美,很有吸引力,那這對喇叭大概就錯不了。 Orion就是如此,我再聽巴倫波因彈奏的李斯特Consolations S. 172-No. 3時,再次驗證了 Orion的高中低頻段平衡性,還有銜接的完整性,因為整首音樂聽起來會讓我真心感動,鋼琴的圓潤、木頭味、光澤、甜味、豐富泛音、音粒實體感與重量感構成一幅很美的音響畫面,讓人心醉。

▲Bob Scaggs這張「Dig」是2001年發行的,製作優異,錄音效果很棒,尤其低頻,絕對值得收藏。

細節豐富

Orion給人第五個好印象就是樂器、人聲的細節特別多,這種豐富的細節就好像是浮在空氣之上。而且演奏尾音之後的那些細微聲音特別清楚,包括樂器聲在空間消失的過程,以及空 間中本來就存在的空氣騷動聲。當我聽趙聰那張「聆聽中國-月舞」的「春江花月夜」時,明知耳朵所聽到的空間感、音場、細節幾乎都是混音師炮製出來的,但內心還是讚歎這些人工細節栩栩如生。而聽Patricia Barber那張「Café Blue」時,同樣的,音樂中的樂器尾音細節、空氣中的騷動感都很清楚,雖然這張唱片的樂器伴奏很簡單,但因為這些尾音細節與空間感,使得聽感上一點都不覺得單調。

還有,當我聽那張大家都有的「竹竹」時,竹製吹管的空氣感、敲擊樂器在空間中的迴響尾 音都非常豐富,顯然Orion的高、中、低音單體都很靈敏,即使音樂的訊號很細微,還是能夠清清楚楚呈現內中的細微細節。

演奏質感真實

Orion給人的第六個好印象就是樂器演奏的質感特別真實,尤其是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 這麼說好了,我聽過幾張小提琴唱片,每把琴的不同音色都可以很清楚的分辨,這代表 Orion其實很中性。既然音染低,樂器演奏質感一定也會很真實。又例如我聽Leonid Kogan 那張「Encores」、聽James Ehnes所演奏的Wieniawski/Sarasate小提琴曲、聽Fabio Biondi所演奏的巴哈無伴奏Partia,這三張唱片的小提琴演奏質感都很真實,也都能夠清楚分辨完全不同的琴音音色,當然也都是很迷人的小提琴聲音。

小提琴聲音聽起來甜潤有光澤其實不是很難,大提琴的表現我認為難度高於小提琴。一不小心,大提琴聽起來就會笨笨鈍鈍的,甚至粗粗的。然而Orion唱起大提琴時,細微的振動很靈巧,可以聽出弦與弓的彈性。當我聽Martin Lohr與Marie-Pierre Langlamet的大提琴與豎琴合奏改編曲時,二樣樂器都很靈巧,不僅充滿細微的細節,而且大提琴拉到高音域時會有甜味,拉到低音域時琴腔共鳴很豐富,這些表現讓人覺得大提琴很真實,豎琴也很真實。

至於鋼琴就更不用說了,Orion一樣把錄音師的不同混音美學清楚呈現,雖然鋼琴音粒同樣都擁有很好的實體感與重量感,但每張鋼琴錄音聽起來會讓人感受到是在不同的空間錄製的,而且錄音師想要呈現的鋼琴與聆聽者距離也不相同。如前所述,Orion唱起鋼琴,其從高到低的連貫性很好,能把好琴的特質呈現出來,當然聽起來也很真實。

堂堂皇皇

Orion給人的第七個好印象就是堂堂皇皇,開大聲沒有被壓縮的感覺。當我聽伍佰那張「透南風現場演奏會」、聽江蕙的「2015現場演唱會」時,那種現場龐大的音樂規模感氣勢完全被解放出來,一方面這是1,000瓦後級的強大驅動力使然,另一方面也是Orion本身能夠承受龐大的音樂能量所致。而聽Andrew Lloyd Webber那張「Evita Symphony Suite」時,一開 始音場後方大鼓的聲音就很清晰的傳出,而且很有重量感,大鼓敲打下去那種餘波盪漾的特 質也很真實,讓整個管弦樂團的氣勢完整呈現。而聽「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那首「The End Of The War」時,雖然音樂很短,但龐大有勁又餘波盪漾的鼓聲同樣顯示了Orion那龐大的低頻能量,以及堂堂皇皇的氣勢。

實體感重量感優

Orion給人的第八個好印象就是聲音實體感、重量感表現都很好。聽小提琴時,可以感受到聲音線條的圓潤與實體,不會扁扁虛虛的。聽大提琴時,拉到低音域時共鳴很豐富,拉到高音域時會有如小提琴那種婉轉柔美的聲音,琴音線條很實體。聽鋼琴時,每個音粒都能凸顯,敲琴鍵的觸感與音粒迸發出來的那種實體感、重量感都很好。當然,聽人聲時,歌手的 形體更為浮凸,不過並不會有過度肥胖的缺點,而是飽滿凝聚,感覺好像是裹得緊緊的形體。

高中低頻量感飽

Orion給人的第九個好印象就是高、中、低頻段的量感都很足,尤其是低頻量感特別足,為 音樂築起厚實的低頻基礎,讓高頻、中頻得到支撐,開大聲也不覺得尖銳吵雜。老實說這種特質只有大體積、多單體、昂貴的喇叭才能聽到,因為這代表著每個單體在強大的音樂訊號催逼下失真很低,所以聽起來才不會覺得吵雜(失真聽起來就會吵雜)。尤其是低頻基礎更是音樂的靈魂之一,Andy Payor深知低頻在音樂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以堅持一定要用到 13吋,這樣才能產生厚實飽滿的低頻段,如此一來即使高頻段與中頻段量感很多,也不會覺得刺耳,因為低頻平衡了聽感。

動態暫態雙絕

Orion給人的第十個好印象就是暫態反應快速,可說動如脫兔,靜如處子,而且動態範圍寬 廣,強烈的音樂可以承受裕如。老實說,高頻段與中頻段的快速暫態反應我並不驚訝,但是 那個13吋的低音單體能夠發出那麼快的反應,這就不簡單了。例如聽Charly Antolini那張 「Knock Out 2000」時,那套鼓一打,腳踩大鼓的快速噗噗聲、小鼓中鼓的達達通通聲、鈸的蚩蚩聲都表現出非常快速的暫態反應。尤其那首「Arabian Desert Groove」加入低沉的 電Bass,不僅低沉柔軟,而且很有彈性,顯然Orion的低頻控制力很好。

而聽那首「Duwadjuwandadu」(曲名沒寫錯,就是這麼怪)時,Orion從鈸到腳踩大鼓的快速反應盡顯無遺,而且開大聲聽也不怕,還是那麼的清晰。聽「Godzilla’s Birthday」 時,無論是套鼓或電Bass也都表現出快速的暫態反應。當然,如果您敢開大聲聽這張唱片, 就知道所謂的動態範圍寬廣是什麼意思了,Orion一點都不怕。

音場傑出

Orion給人的第十一個好印象就是音場表現很傑出。聽各種音樂時,Orion很容易消失在音樂的背景中。例如聽「十面埋伏」電影原聲帶時,Orion會讓人感覺整個音場從左到右、由前 到後完全展開,音場中的層次、定位、寬度、深度都很好,一片清澈透明。聽Yosi Horikawa 那張「Wandering」專輯中的「Bubbles」時,那到處彈跳的乒乓球會跑到左側,二喇叭之 外,以及二喇叭之中,總之就是一大片的乒乓球在音場中跳來跳去,而且接觸質感炮製得很 真實。其實,Orion會設計成那麼窄的正面,還有通體弧面弧線,其作用也就是要降低聲波 繞射的負面影響,不僅在聽覺上,在視覺上也要讓喇叭消失,讓聆聽者只注意到音樂,而忘 了喇叭形體的存在。

很有彈性

Orion給人的第十二個好印象就是很有彈性。無論是小提琴、大提琴、鋼琴、Bass、鋼弦吉 他、甚至腳踩大鼓都飽蘊彈性。例如聽Reference Recordings II那張專輯的「Soli2de」時, 雖然音樂很輕柔,但無論是腳踩大鼓或其他樂器,聽起來都很有彈性。聽Bela Fleck那首「宇宙河馬」更不用說,不僅Bass軟Q有彈性,連Bela Fleck彈的Banjo琴也很有彈性。其實,聽這整張專輯都是充滿彈性的美感,如果您聽起來沒有被充滿彈性的低頻所吸引,那就奇怪了。

解析力很高

Orion給人的第十三個好印象就是解析力很高,尤其聽大型管弦樂時更為明顯。例如我聽 Daniele Gatti指揮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管弦樂團的布魯克納「第九號交響曲」時,竟然充滿新鮮感,好像換另外一位指揮般。為何會充滿新鮮感?因為Orion的解析力讓很多隱藏在內的細節浮現出來,聽到許多以前沒注意到的內聲部細微變化。很多人聽不來布魯克納的交響曲,說聽了會打瞌睡,除了曲子很長之外,我想應該是音響系統的解析力不夠好,平衡性也不夠好,導致音樂失去吸引力所致。

不僅布魯克那交響曲需要高超解析力,聽馬勒、蕭士塔高維契的交響曲也需要高超的解析力,Orion的解析力絕對能夠滿足您聽這類結構龐大複雜、動態寬廣的交響曲。至於爵士樂與流行音樂所需的解析力,對Orion而言就是一小片蛋糕。,

放棄挑缺點

已經寫到第十三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該適時打住,再寫下去沒完沒了,因為Orion的聲音表現實在太精采了。以它那並不算大的體積、只有三個單體來說,它的卓越表現能力已經超乎我的預期。高音不會尖,中音不會散,低音不會濁,音質超美超乾淨,動態暫態第一流,喇叭消失大鼓壓胸口,室內樂魅力綿綿,流行爵士管弦樂猛勁無窮。像這樣的喇叭,我已經放棄挑它的缺點,關鍵只在於您為Orion搭配什麼擴大機。

 

規格:

Rockport Orion

產品類型 三音路三單體低音反射落地式喇叭

推出時間 2022年

使用單體 1.25吋鈹高音×1

7吋碳纖維三明治振膜中音×1

13吋碳纖維三明治振膜低音單體×1

頻率響應 20Hz-25kHz

平均阻抗 4歐姆

靈敏度 90dB(2.83V)

重量 360磅(單支)

外觀尺寸(WHD) 14.30英寸×50.30英吋×26.40英寸

進口總代理 鈦孚(02-25700395)

 

焦點與建議:

焦點:

① 雙重箱體打造獨一無二。

② 三個單體全新設計製作。

③ 一支重達360磅。

④ 找不出缺點。

建議:要用大功率擴大機驅動。

 

圖示音響二十要:

音質:5

音色:5

高頻段甜美度:5

中頻段飽滿度:5

低頻段紮實度:5

音場寬深:5

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5

透明感:5

層次感:5

定位感:5

音樂活生感:5

結像力與形體感:5

解析力:5

速度感與暫態反應:5

強弱對比與動態對比:5

樂器與人聲大小比例:5

樂器與人聲質感空氣感:5

細節再生:5

空間感:5

整體平衡性:5

 

音響五行個性圖:

金:3

木:3

水:3

火:4

土:4

金:外放活潑爽朗。

木:溫暖內歛親和。

水:柔美中性溫潤。

火:快速熱情衝擊。

土:厚實飽滿穩重。

 

樂器人聲十項評量表:

小提琴線條:纖細、中性、壯碩3

女聲形體:苗條、中性、豐滿3

女聲成熟度:年輕、中性、成熟3

男聲形體:精鍊;中性、壯碩3

男聲成熟度:年輕、中性、成熟3

大提琴形體:精鍊、中性、龐大2

腳踩大鼓形體:緊密、中性、蓬鬆1

Bass形體:緊密、中性、蓬鬆1

鋼琴低音鍵弦振感:清爽、中性、龐大3

管弦樂規模感:清爽、中性、龐大3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