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mto 33 飛秒時鐘 Reference DAC使用Femto 33雙頻率飛秒時鐘模組,搭載OCXO恆溫補償晶體振盪器,提供44.1kHz及48kHz字元時鐘訊號,依據實際需要啟動其中一枚水晶振子,以免增加不必要的噪音。 4套 Hybrid DAC 模組 Reference DAC內搭載4套Hybrid DAC解碼模組,支持多比特PCM及單比特DSD操作固件,能重現忠於原注的精湛音效,穿牆破壁的立體感絕非其他解碼晶片所能相比。 Reference Powerbase 分體供電器 Reference DAC的供電部分同樣採用分體設計,內含6枚高容量環型變壓器和8隻大型濾波電容,為各聲道提供純淨電力。
Reference DAC 技術規格 | |
---|---|
支持格式(取決於輸入) | 44.1kHz 至 3,072kHz PCM,最高 32 位 1xDSD, 2xDSD, 4xDSD, 8xDSD 支持所有輸入的 DSD 通過 DoP |
數位輸入 | 4x 先進的隔離輸入模組插槽 |
XLR 類比輸入 | 100kΩ 平衡 最大 12Vrms 未選擇時隔離 |
XLR 類比輸出 | 最大 3.57Vrms(數字輸入) 最大 12Vrms(類比輸入) 150Ω 平衡 電氣隔離 |
前級輸出模組音量控制 | 純被動恒定阻抗類比衰減 1dB 步進 *需要選購前級輸出模組 |
基礎輸出音量控制 | 1dB 步進 |
動態範圍(20Hz 至 20kHz) | 143dBFS 145dBAFS |
顯示屏 | 自定義離散 LED 音頻時鐘同步顯示 可調亮度和自動關閉功能 |
控制 | 隔離 RS-232 IR 遙控 旋鈕 + 3 個按鈕 |
底盤尺寸 | 寬度:17.5 英吋(444 mm) 深度:17.5 英吋(444 mm) 高度(不含腳):2.2 英吋(79 mm) 堆疊高度:2.85 英吋(92 mm) |
重量 | 25 磅(11 kg) |
產品腳 | M6X1 螺紋 |
運輸尺寸 | 寬度:25 英吋(635 mm) 深度:25 英吋(625 mm) 高度:10 英吋(254 mm) |
運輸重量 | 50 磅(24 kg) |
附帶配件 | 用戶手冊 MSB 遙控器 USB 充電線 |
Reference Powerbase 技術規格 | |
---|---|
AC 電壓 | 100V(固定) 120/240V(自動切換) |
功耗 | 90 瓦特(完全配置的 Reference DAC) |
底盤尺寸 | 寬度:17.5 英吋(444 mm) 深度:17.5 英吋(444 mm) 高度(不含腳):2.2 英吋(79 mm) 堆疊高度:2.85 英吋(92 mm) |
重量 | 45 磅(20 kg) |
產品腳 | M6X1 螺紋 |
運輸尺寸 | 寬度:25 英吋(625 mm) 深度:25 英吋(625 mm) 高度:10 英吋(254 mm) |
運輸重量 | 65 磅(29 kg) |
附帶配件 | 2 條混合電源線 接地線 IEC 電源線 |
《AudioGallery》MSB Reference DAC 試聽報導
原文作者:Andrea Della Sala|首發於 AudioStar,2019 年 3-4 月號
初見 MSB,從驚豔開始
我幾年前第一次接觸 MSB,是有幸試聽了他們的 Platinum IV DAC,那是一組讓人終於可以認真說「數位訊源已臻成熟」的產品——無論是轉換器本身還是機械結構。
然而,真正讓這家來自加州的公司躍升至音響最高殿堂的,是這一代最新產品。就拿這次評測主角 Reference DAC 來說吧,它的聲音品質已經不只是成熟數位訊源的象徵,而是毫無疑問地成為目前音響領域中可以觸及的最高標準之一。
超乎理性的極致器材
我不打算深入談論產品的技術細節,我們的工程師 Fulvio Chiappetta 已經做了出色的分析。我只想分享我這兩個月來的試聽體驗——那是我音響評論生涯中少數幾次能讓我如此深刻被打動與投入的經驗之一。
MSB 的產品線
目前 MSB 有四個主要 DAC 系列,由低至高分別是:Discrete DAC、Premiere DAC、Reference DAC,以及頂級的 Select DAC。此外,還有搭配用的 Reference Transport 與 Select Transport 機械系統。
每當我寫下 Select 這個名字時,手都會抖一下。為什麼?因為我深刻體驗了 Reference DAC 的驚人表現——甚至搭配專屬機械後,它就已經令人震撼到極點,那麼 Select 到底能做到什麼程度?我不禁深感好奇與敬畏。
更令人驚訝的是,竟然有一台 DAC 的售價是 Reference 的兩倍,而 Reference 已經是超高階市場中價格驚人的產品。這次的評測可以說是純粹出於技術與文化層面的探討,因為我們編輯部根本無法想像有人能買得起這樣的音響設備。
給也無力入手的我們一個夢
我相信許多讀者也和我們一樣,無論經濟或心理因素,都不可能看完這篇報導就立刻衝去音響店買一台 Reference DAC(更別提 Select DAC 了)。所幸,MSB 還有 Discrete 與 Premiere DAC,雖然也不便宜,尤其是後者,但至少還能滿足部分願意投資音響的愛好者。
MSB Reference DAC 的數位音樂實力
數位音樂的新境界
當音響迷的熱情投注在音樂與重播設備上時,某些 High-End 器材就真的有可能震撼人的心靈,甚至讓人覺得它們擁有靈魂與生命。這正是這台 MSB Reference DAC 給我的感覺——它看起來像是個 DAC,對我而言卻像是一個能讀心的存在,能催眠每一個聽到它的人。
幸運的是,進駐這部機器電路的「靈魂」並非邪惡,反而非常友善。但事已至此,我已經無可救藥地,被這台機器徹底征服。
這就是我今天要在這期 AudioStar 報導中,隆重介紹給大家的器材——MSB Reference DAC。
技術分析:從機械到轉換核心的革新
這次送測的 MSB 整套系統,包括轉盤與 DAC,是在技術層面上極具突破性的產品。如果市場上能出現更多這樣的創新設計,或許能讓音響界徹底走出目前的停滯。
先來談 DAC。這是一款完全不使用傳統 DAC 晶片的設計,而是採用 MSB Technology 自家研發與製造的專屬轉換系統。
這是一個既簡單又雄心勃勃的計畫——簡單,是因為它的設計理念非常純粹甚至傳統;但雄心勃勃,因為他們所選擇的實現方式實在驚人。
這部轉換器遵循最嚴格的「多位元(multi-bit)」原則,完全落實相關理論,不添加幻想或誇飾,純粹以最高的執行嚴謹度來追求理想。
MSB 所採用的做法讓人想起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 High-End multi-bit 設計,比如 Philips 早期推出的 1541 晶片。這款晶片曾在多款經典的 16bit/44kHz 數位播放器中出現,並留下極佳的聲音評價。
MSB 的構想是:打造一部以 discrete 零組件構成的多位元 DAC,採用類似 Philips 1541 的架構,但解析度與取樣頻率全面升級,對應現代音樂格式的需求。
非凡的工程挑戰
要製作這樣的 DAC,雖然未必需要太多天馬行空的創意(雖然 MSB 工程師還是為傳統架構加了不少巧思),但對「工程能力」的要求極高——這樣的設計水準,已經接近軍事設備等級了。
所使用的零件不只必須具備極高精準度,還需要在各種環境溫度下保持極佳穩定性。為此,MSB 特別找了原本供應航空電子設備的公司,定製專用電阻元件。
Multi-bit 架構的極致實踐
由於這樣的設計在技術人員與高階音響迷之間都能引發極大興趣,我們當然不會僅止於前述內容,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這部機器的運作邏輯,並分析它的優點與潛在限制(例如對 jitter 和供電的敏感性)——儘管這些問題最終都被 MSB 巧妙地解決了。
這部分探討正是本文的核心重點。
Reference DAC 的設計定位與目標
MSB Reference DAC 是一部雙機箱的設計,主機本體搭配獨立供電電源。若再加購第二組電源,則可達到三機式架構——將供電部分物理區隔為「數位電路」與「類比電路」,每組使用獨立電源,並採用整塊實心鋁塊 CNC 銑製機箱。
如果你看看這次評測中搭配的實機照片,就會發現,這代的機械加工水準,跟我幾年前試聽過的 Platinum 系列相比,已是巨大的飛躍。甚至我覺得這套設計現在已經美到可以被陳列進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都不為過。
Reference Transport 的搭配與連線
這部 Reference DAC 搭配的專用轉盤(Reference Transport)也使用相同機箱,供電獨立。
我收到的版本使用標準電源(外觀像筆電的變壓器),但若想獲得最高性能,還可以升級為超高價的 Powerbase。
MSB 推薦的最佳連接方式,是他們自家開發的 Pro ISL 光纖傳輸技術,這是一種能同時傳送時鐘資訊的專屬光纖傳輸格式。轉盤的讀取抽屜,是拋光處理的鏡面鋁合金,看起來極為華麗。
Reference DAC 是一台完全模組化的裝置,輸入與輸出皆可客製化。這次試聽的版本,配有 Femto 140 時鐘模組與 RCA 同軸輸入,當然也有一個專屬光纖輸入用來連接自家的轉盤。
雖然這部 DAC 就算不搭配 MSB 的機械,也已能展現卓越表現,但若要真正發揮它的極致實力,那麼使用原廠的 Reference Transport,搭配專屬光纖介面,將是不可或缺的選擇。
實戰搭配,Reference DAC 實力揭曉
聆聽配置
我將這部 MSB Reference DAC 放進我熟悉的參考系統中,搭配的器材包括:
• 前級:darTZeel NHB-18NS
• 後級:Soulution 711
• 喇叭:Acapella Fidelio II MK III
• 喇叭線:Elements by Omega Audio
• 訊號線(DAC→前級):Cardas Clear XLR
• 音響空間處理:多組 Acustica Applicata 的 Daad 吸音柱與 Volcano 擴散體
在這個完美調校過的環境裡,我也使用 Kalista Signature 轉盤,透過 Transparent Reference XL 數位線(RCA)連接 DAC 進行測試。
第一印象:30 秒內就被打趴
從試聽一開始,我就明白這台 Reference DAC 能在短短三十秒內把人「聽到躺平」。它的聲音有著驚人的精準感,不只是音色上的精美,更是「自然感」上的極致。
這次,我也得承認——DAC 本身內建的音量控制表現得非常出色。若再選配 MSB 的前級模組,我相信它完全有實力讓人放棄使用外接前級。要讓我講出這句話,其實是很困難的(畢竟我對前級還是很堅持的)。
顛覆所有經驗的自然感
比起過去我系統中出現過的高階數位器材,MSB 並非在某一個單一參數上表現得特別誇張,而是每一項聲音要素都處理得超越極限。
不是低頻的飽滿雕刻感(雖然也很驚人);不是高頻的晶瑩細緻;也不是透明度讓人下巴掉下來的程度。
真正的關鍵,在於它的「自然」——徹底、壓倒性、毫無保留的自然。
這種自然感來自於完全沒有任何微妙的失真,也沒有任何壓抑或緊張的音壓感——這些通常是許多 DAC 或多或少都會帶來的,但你只有在聽過這種等級的機器後才會明白,原來「之前那一點點壓力感」其實一直都在。
安靜得令人著迷
有了 MSB Reference DAC,你可以用極大的音量聆聽,甚至會忍不住越轉越大聲,因為即使是最細緻的音符,它也能在極度安靜的背景下被輕鬆辨識出來。它把聲音角色刻劃得如此清晰,彷彿雕刻般浮現於空氣中。
MSB 的聲音魔法——舞台、空間與形體的重生
在這部 DAC 所營造的虛擬音場中,樂器與聲音的輪廓銳利到近乎靈異現象:如同靈魂顯形、星體投射、幻影浮現。但這一切並非虛妄——因為這台 DAC 所呈現的「實體感」,真的是那麼具體、那麼鮮活、那麼…可以被「看見」。
音樂徹底脫離了喇叭本體,擁有自身的重量與實體感,宛如真實人類的臨場演出。
我眼前浮現出一個立體、寬廣、深邃、密實又緊湊的音場。整個音場的每一個角落都像是被一種溫柔卻精準的光線照亮,無論聲音再細、再遠、再隱約,都可以被清楚捕捉。此刻你會產生一種衝動:站起來、走向聲音源頭,試著觸摸那個正在演奏的樂器或人聲。
這時候,可能旁邊的朋友會開始想叫神經內科來看你,但我可以保證,就算像我這樣一個聽過數百台音響器材的評論者,我的大腦也完全、徹底地被這台 DAC 給「騙倒」。
高頻:空氣感、層次、油畫般的明暗對比
極高頻的延伸是如此飄渺,如空氣般輕盈,但當需要時,它又能如油畫般立體、明亮——有時像日光普照,有時像光影交錯的卡拉瓦喬畫作,完全取決於音樂本身的要求。
這種高頻,從第一天開始就讓人深深著迷。
中頻:夢想中的理想人聲與樂器
那中頻呢?我只能說——那是我夢中才能期待的中頻:溫潤、豐盈、立體,但同時又收斂、克制、完美平衡。這樣的中頻,是我曾經幻想數位系統終有一天能做到的理想境界。
中低頻:彈性、速度、活生感
中低頻鼓動著、律動著,靈活敏捷又反應迅速。只要是錄得好的搖滾或流行專輯,這台 DAC 都能把裡面的 bass 線條一條條「寫」出來,甚至可以直接把樂譜抄下來。越是錄音粗糙的片子,反而越能展現它的解析能力,甚至能逼出錄音裡最細緻的細節,像是螞蟻的睫毛都被挖了出來。
低頻:厚重、深沉、堅實如石
至於低頻——那根本是岩石般的實體,宛如大理石般沉穩,向下延伸得深不可測。這不是誇張,是實話。對於發燒友來說,這就是天堂的聲音。
我找不到比「沉穩」「穩固」「堅定」「雄偉」更貼切的形容詞了。請諒解,這是我第一次親耳聽到這種等級的 DAC。如果你也熱愛這種聲音表現,我想你會完全明白我此刻的感動。
MSB 的數位設計核心──沒有奇蹟,只有極致工程
MSB Reference DAC 的這種音質表現,不是因為某種神秘的奇蹟,也不是因為特別的調音天分,而是源自一種徹底的工程邏輯與設計哲學。
我們之前提到,這台 DAC 並不使用現成的晶片,而是 使用自家設計的 R2R 分砌式多位元 DAC 模組,透過極為精密的電阻網路與邏輯控制電路來完成數位類比轉換。
這種設計最大的挑戰在於「數位控制與電源的完整隔離」。也就是說,如果任何一絲數位雜訊(例如邏輯電壓震盪、jitter 抖動)洩漏進類比端,那音質就會打折,甚至崩壞。
而 MSB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採取的方式極為嚴格:所有邏輯控制與數據傳輸,全部使用光隔離(optical isolation)與超低噪訊電源模組進行獨立供電,並在轉換階段採取主動時脈分配架構。
Jitter 抑制的極限實現
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就是 jitter 對聲音的影響被降到接近理論極限的程度。
我們知道,大部分 DAC 面對 jitter(數位訊號時間不穩定)時,通常會使用 PLL(Phase-Locked Loop)去鎖定時脈,或使用異步取樣(ASRC)來重建時間軸。然而,這些方式本身也會產生失真與噪訊。
MSB 的做法是直接設計一套 高精度主時鐘控制架構(如 Femto 33/140),搭配高解析能力的 DAC 模組,使得 jitter 的負面影響在硬體層級就被徹底排除,根本不需要靠數位重建來補救。
這就是為什麼 Reference DAC 在「自然感」「純淨度」「安靜背景」方面會讓人感到震撼——因為那些我們過去以為是「數位音樂本來就有的毛邊」,其實只是設計不夠好的結果而已。
電源:一切的根源
MSB 非常重視電源系統。他們知道,不管 DAC 設計再怎麼好,如果供電不夠乾淨、不夠穩定,那所有努力都將化為烏有。
因此,Reference DAC 不僅使用外接獨立電源,而且可以升級為雙電源架構,將類比與數位部分徹底分離,彼此完全不干擾。
每組 Powerbase 電源內部都搭載環形變壓器、雙層濾波網路、線性穩壓模組與特製電源分配板,所有模組都有專屬供電路徑,並經過磁場屏蔽與震動隔離處理。
結語──我需要心理重建了
經歷了這兩個月與 MSB Reference DAC 的相處,我想我應該需要一些心理重建課程,來重新調整自己對數位音樂重播的認知。
因為這台 DAC 完全顛覆了我多年來建立的參考基準。
它沒有什麼浮誇的聲音效果,不會讓你「哇!」地驚呼,但會在你每次按下播放鍵時,逐漸讓你感受到一種說不出口的對味與對位感——音符的位置、空氣的厚度、細節的光澤,甚至那份不可言喻的「從容」。
這不是一台會馬上打動你的機器,而是那種會讓你越聽越黏,越黏越離不開的器材。它的聲音太真實、太透明、太自然,甚至讓你懷疑「是不是自己之前聽的器材,其實都在騙我?」
給發燒友的一句話總結:
如果你是那種認為「數位就是不如類比」的老派音響迷,請你務必聽聽 MSB Reference DAC,它會讓你閉嘴,也讓你重新愛上數位。
如果你是那種只聽串流、覺得 CD 不值得了的玩家,請你放心,它會讓你發現:原來連 MP3 都能動人,只要 DAC 夠好。
如果你是一位已經擁有頂級系統的重度發燒友,請你準備好心情與荷包,因為這部 DAC,有可能會讓你重新開始一場升級之旅。
結語:這不是 DAC,這是音樂本身
當一部器材能夠讓你忘記它的存在,只剩下音樂——那它就不是器材了。MSB Reference DAC,正是這樣的存在。
我很清楚這部機器的售價不親民,也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買得起。但如果你真的愛音樂、愛聲音、愛那種「像現場一樣的感動」,那你至少應該聽過一次它的聲音。因為這不只是重播,這是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