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ac原廠採訪

劉漢盛
劉漢盛
音響論壇 | PRIME AV新視聽 總編輯
劉漢盛是《音響論壇 | PRIME AV新視聽》的總編輯,擁有豐富的音響產品測試、評測及編輯經驗。作為總編輯,他不僅專注於提供最新的音響設備、家庭劇院產品報導,還致力於帶領讀者探索音響領域中的最新科技與創新。劉漢盛對音質的要求十分嚴格,並通過專業的報導和評測,幫助音響愛好者找到最佳的設備選擇。

Elac原廠採訪

ELAC原廠採訪報導之一:發現不一樣的ELAC,側寫總經理Wolfgang John
 


多年前總編在採訪ELAC原廠的報導中,曾經引用了ELAC生產經理Thomas Werner的一句話作為總結 —「你可以不喜歡我的音色,但請不要懷疑我的精確」。這句話非常貼切的點出了ELAC喇叭的最大特性,也符合我一直以來對於ELAC的認識。但是這次親自來到ELAC之後,我卻發現這間公司竟然與我之前的想像完全不同。

 

要拍照了嗎?請記得把我拍帥一點。(設計對白)

 

請別誤會,現在的ELAC依然精確,對於喇叭性能與品質的要求甚至比往年還高。但是如果你因為這樣,就認為ELAC過於理性、嚴肅,甚至無趣,那可就大錯特錯了。來到ELAC,我才發現他們的總經理Wolfgang John原來如此幽默風趣,而且非常容易相處。儘管已經五十多歲了,但是心態卻像年輕人一樣開朗,甚至還有些調皮。他在ELAC的地位雖然崇高,但是對待員工卻像家人一般親切,就像是個和藹的老爹一般,與一般人心目中嚴肅的德國人形象大不相同。

 

不要懷疑,這裡常常有一大群記者圍著我拼命拍照。(設計對白)

 

事實上,Wolfgang John並不是德國人,而是奧地利人。1981年時,他與同在AKG工作的Dorothee Thomanek以及她的先生Franz Thomanek博士一同買下ELAC,1984年開始專注於喇叭研發生產,讓ELAC這間早在1926年即已成立的老品牌重獲新生。這三位核心創始人都是公司的總經理,但是Wolfgang無疑是塑造現代ELAC的主要推手。當他還在AKG工作時,就被派到德國慕尼黑分公司工作,不但業績優異,也在德國音響業界建立了良好的人脈,甚至成為歐洲Hi End音響協會The High End Society(也就是即將展開的慕尼黑音響展主辦單位)的核心人物之一,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另一方面,他在AKG累積的生產管理實務經驗,也為日後ELAC的轉型重生打下紮實基礎。

 

照片登出前,請先給我看過,拍得不夠帥就不能登喔。(設計對白)

 

知道了Wolfgang在ELAC與歐洲Hi End界的地位之後,我對他的親切幽默不擺架子,就更加的印象深刻了。尤其是當他遇見仩益老闆陳先生這個相識二十二年的老朋友之後,心情更是愉快,兩人完全不像是要來談生意的,反而像是摯友相聚,話題盡是多年來兩人之間的趣事回憶。陳先生告訴我,他與Wolfgang的生意往來,憑藉的完全是對彼此的信任。令人驚訝的是,仩益代理ELAC二十年來,ELAC竟然從未給過仩益任何業績上的壓力,而仩益也始終專注經營ELAC這個品牌,以台灣有限的市場規模,竟然可以做到世界前三名的業績,甚至在不景氣時還能穩定成長。原因之一,當然是ELAC的喇叭實力堅強,不過仩益在台灣市場的深耕,以及對ELAC喇叭的專業認識,也同樣功不可沒。

 

兩位老朋友相見歡,從他們的笑容,你可以知道他們的感情有多好。(設計對白)

 

觀察陳先生與Wolfgang的互動,我發現這兩人的個性簡直是完全契合。陳先生是個性直率的性情中人,Wolfgang同樣坦白真誠,而且兩人一樣愛開玩笑。舉兩個例子,當我們一行人風塵僕僕來到ELAC,Wolfgang竟然一臉正經的告訴我們,今天沒有午餐,只有開水可喝。當我們詢問請ELAC代訂的旅館時,他又告訴我們,沒有訂旅館啊!如果不熟悉Wolfgang的話,恐怕真的會被他嚇到,不過一旦知道他的個性之後,就會常常被他的機智幽默逗得笑聲不斷。不過,輕鬆的談話中,我卻又聽到陳先生與Wolfgang彼此講了好幾次「我會全力支持你」。這絕不是生意上的客套話,而是發自內心的,老朋友之間的堅定承諾。在台灣音響界中,能與原廠建立如此深厚的情誼與合作關係的代理商,除了仩益之外,恐怕找不到第二家。

 

陳先生:Wolfgang,你還記得二十二年前第一次來到我家,我兒子只有兩歲,還爬到你身上好奇的拉著你的金頭髮嗎?

 

Wolfgang的人格特質顯然也影響了整個公司的氛圍。在ELAC,我所遇到的每一位員工,從秘書、技師到生產經理,全都是樸實、溫和、開朗的人,而且大多數都是在ELAC服務多年的資深員工,可見這間公司非常穩定,而且員工向心力非常高。這些人似乎都有一種能讓人一見如故、卸下心防的魅力,在眼神交會的瞬間 ,就能讓人感受到他們的真誠踏實。不知道是不是異國環境使然,我總覺得來到ELAC,就像是走進了理想中的德國童話世界,這裡沒有壞人,全都是純真善良、沒有心機的好人。

 

這是Wolfgang的愛車,採訪期間,他的秘書就是開著這部車接送我們的。

 

坐在往返旅館與ELAC公司的車上,與負責開車接送我們的Wolfgang秘書閒聊。她在ELAC已經工作了十七年之久,陳先生說他還記得十多年前,這位秘書開著Wolfgang的賓士來接機,沒想到如今她都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了。秘書笑說自己的青春都奉獻給這間公司了,言談中,話題總是圍繞在她老闆的身上。有那麼一次,聊著聊著,陳先生忽然有感而發,說到:「Wolfgang is a good man」。開著車的秘書很自然的回說:「yes」,隨後,我很清楚的聽到,她小聲卻肯定的補了一句:「from his heart」。
是的,我感受到了。原來ELAC不只精確專業,它還是一間充滿人情味,溫暖而歡樂的公司。

ELAC原廠採訪報導之二:直擊總經理辦公室

 


貴為ELAC總經理,Wolfgang的辦公室到底擺了什麼寶貝?讓我們進去看看。

 

對台灣老闆來說,這間總經理辦公室肯定不夠氣派,不過布置清爽、簡單,採光良好。

 

辦公桌前的書架上,一套Onkyo入門系統搭配一對ELAC喇叭,簡簡單單就體現了lifestyle的真義,把音樂融入生活,其實真的沒有那麼困難。

 

書架下方,擺了一部ELAC早年生產的2100T收音擴大機,造型古典而紮實。

 

在Wolfgang接手經營ELAC之前,這間公司曾有一段時期稱產LP相關產品,這部唱盤就是當年遺物,品相非常漂亮。

 

辦公室中沒有實際可以播放的LP系統,但是2100T旁邊卻有一張LP唱片。我想這也是ELAC生產LP唱盤時期的遺跡。

 

這部唱盤也是ELAC當年的產品,從唱盤、唱臂到唱珍全部都由當年的ELAC自己製造。

 

近看這部唱盤上的ELAC早期商標,除了ELAC之外,還同時寫出全名「Electroacustic」。

 

這個相框裡展示了1957年ELAC發明MM立體唱頭的專利證書,一共有德國、美國、日本三個國家頒發的證書,見證ELAC當年光榮歷史。

 

裱框裡還有一張影印的報導,看不懂裡面的德文寫了些什麼,不過標題上的1926年正是ELAC創始之時,那時是二次大戰前,ELAC生產的是聲納、水下探測器、導航儀器等專業設備。

 

知道照片中那位像明星一般帥氣的陽光衝浪少年是誰嗎?那是Wolfgang的兒子Oliver,父子間的感情出了名的好。台灣音響迷對他應該不陌生,Oliver曾經負責ELAC的海外業務,多次代表ELAC來台。不過這次我沒見到他,因為他已經到另一個德國Hi End品牌Burmester工作了。相信他在Burmester吸取經驗之後,戰力將會更強。

 

ELAC原廠採訪報導之三:十多年前就已經是零污染廠區,ELAC原廠環境篇

 

經過昨日一整天的陰雨,今天一早ELAC公司所在地Kiel竟然晴空萬里,趕快拿出相機拍下公司大樓場景。

 

前一天陰雨時拍下的廠房。ELAC總經理Wolfgang告訴我們,現在的廠房外觀經過全面翻修過,看來煥然一新。不過觀察大樓內部,我發現維護的也非常好,一點也沒有陳舊的氣息。

 

左邊紅磚樓房主要是ELAC的辦公室。

 

右邊黑色外觀的廠區則是ELAC的研發與製造區,左、右兩個廠區之間是彼此相通的。ELAC廠長Thomas Werner帶領我們穿梭期間,好像身處迷宮一般,完全搞不清楚方向。

 

步入公司一樓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亮眼的FS 247 De Stijl Edition喇叭,訊源與擴大機則是Primare製品。

 

走樓梯上二樓,就是Wolfgang的辦公室,牆上掛的全是與音樂有關的畫作,內部擺設十分樸素,而且一塵不染。

 

從三樓辦公室向外眺望。Wolfgang的秘書說如果早知道我們要來,她應該把中華民國的國旗給掛上才對。這話可不是開玩笑的,她真的準備這麼做,但我們隔天中午就要離開,當然禮貌性的請她不用麻煩了。

 

三樓一處書架上,擺滿了來自日本、香港、以及歐洲專業雜誌的獎狀。

 

想到地下室嗎?很抱歉,那裡是ELAC的秘密試聽空間,目前不對外開放。

 

ELAC工廠周圍竟然全是民宅,難道附近居民不會抗議嗎?Wolfgang告訴我們,這一帶並非工業區,工廠就只有ELAC一間而已,不過附近居民從來沒抗議過。Wolfgang很自豪的說,ELAC工廠早在十多年前就達到零污染目標,不論廠內廠外,都完全聞不到一丁點膠水味,附近鄰居當然不會抱怨。

 

從工廠門口向外看,三不五時可以看到小朋友在公司門前騎單車、媽媽帶小娃娃散步,老先生牽著小狗溜達,果然一點也不像工業區。

 

工廠對面也是民宅。Kiel的人口密度極低,整個城市的生活步調非常悠閒。

 

從ELAC公司開車不用五分鐘,就來到Kiel的市中心。

 

市中心巷子裡的小教堂,來到這裡時已是七點左右,大部分商店都已打烊。

 

Kiel的火車站就在此處,我們就是從這裡搭德國ICE高鐵南下慕尼黑音響展的。從位居德國北邊的Kiel到南部的慕尼黑,距離將近八百多公里,即使坐ICE也要五個半小時。Wolfgang竟然是自己開車一路從Kiel飆到慕尼黑的,即使是開在無限速高速公路上,也非常累人,不過歐洲人似乎滿習慣這種長途駕駛的。

 

Kiel火車站。

 

火車站對面就是Kiel港口了。每年六月最後一週,這裡都會舉辦帆船週文化節,到那時Kiel的天氣應該會暖和許多吧。

 

ELAC原廠採訪報導之四:JET單體,別家學也學不來的製造奧秘
 

懷著既興奮又好奇的心情,我步入了ELAC的生產廠區,帶領我們進行這趟工廠之旅的,是在ELAC工作超過二十年的資深廠長Thomas Werner。在總編七年前的ELAC原廠專訪中,我早就聽過Thomas的大名,他就是說出「你可以不喜歡我的音色,但是請不要懷疑我的精確」這句名言之人。這句話說的鏗鏘有力,我想像他應該是一位充滿自信的人,但是實際見到Thomas本人,我才發現我的猜測只對了一半。Thomas對於ELAC的產品的確充滿自信,但是他的態度卻一點也不臭屁自滿,反而非常的溫和親切,與他談起話來一點也沒有壓力(ELAC的每一位員工,似乎都有相同特質)。

 

在參觀工廠的過程中,Thomas的講解說明非常詳細,而且對所有生產流如數家珍。在回答我們的問題時,他也非常仔細的聆聽,而且非常有耐心的回答,以上種種,都在在顯示他他務實認真的工作態度。更重要的是,我可以感受到Thomas是真的樂在工作,而且以ELAC為榮。別忘了,Thomas已經在這個地方工作了二十多年,至今依然能如此兢兢業業,沒有任何一絲老油條的隨便態度,這有多麼難得。

 

採訪時,Thomas告訴我們,他二十幾歲就進入ELAC工作,至今依然感謝Wolfgang能給他這個機會,能一路做到廠長的職位,可見他也是一位重感情之人。原來我以前聆聽的ELAC喇叭,都是在Thomas專業而且用心監督下完成的。對於ELAC喇叭的認識,除了精確高性能之外,現在又多了一份安心、踏實、可靠的感覺!

 

趕快進入工廠一探究竟吧!其實這次到訪的時間很不巧,剛好遇到ELAC一年一度的盤點,Thomas說這是德國政府規定的例行公事,所以這三天整個工廠都得停止作業。

 

雖然看不到實際組裝過程,但幸好有Thomas這位超級資深導遊帶隊,詳細解說每個部門的生產狀況,此外ELAC也提供了一些生產線的存檔照片,可以幫助大家瞭解實際作業情況。

 

就讓我們先從ELAC的招牌技術JET高音單體開始看起。

 

進入JET單體製造區,第一個看到的就是兩部機器手臂。Thomas告訴我們,以前組裝JET單體的工作必須依靠手工,因為結構實在太精密,還得依靠顯微鏡來組裝,一個人一天只能做出十個JET單體,總共只有四個技師可以作這項工作,成本十分高昂。引進機器手臂之後,現在一週產量增加到一千個,生產速度不可同日而語。

 

這部機器手臂要價多少錢呢?一部要五萬歐元!而且這個價錢只是手臂而已,ELAC買來之後,必須要另外設計控制介面,另外安裝防塵外罩,最重要的是還要加上雷射校準系統,如此一來才能精確的完成JET單體的組裝工作。

 

機器手臂正在組裝JET振膜。

 

將折疊好的JET折疊振膜固定在框架上的半成品。這個半成品其實有兩個地方還是必須依賴手工完成,一個是振膜的折疊,一個是導線的銲接。Thomas告訴我們,無論機器手臂再精密,也無法取代巧妙的人手來折疊比紙片還薄的JET振膜。但是到底該如何用手工做出這麼精密整齊折疊振膜呢?Thomas說這是ELAC的機密,不能拍照。而且今天也沒人上工,連看也看不到,唯一看到的只有工作台上幾個長方形金屬塊模具。

 

JET振膜安裝好後,還得在振膜表面均勻噴上一層特殊阻尼層,如此一來可以大幅降低失真。這到手續也是ELAC的獨門know-how,必須經過長年經驗累積,不斷實驗改良,才能得出這些讓JET氣動單體更精進的製造訣竅。別家喇叭廠就算做得出氣動單體,也達不到ELAC的成熟度。

 

要把兩條導線銲接在鋁質折疊振膜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是。Thomas說現在因應RoHS環保法規,必須使用環保銲錫,所以要把導線銲在鋁箔振膜上變得非常困難,但是ELAC又不願在製作上有任何妥協,結果就是用時間換取品質,慢工出細活的仔細銲接每一條導線。你看照片中的銲點,是不是又堅固又漂亮呢!

 

Thomas手中拿的是JET高音的磁鐵,拿這個磁鐵可得要小心,因為那塊正方形的金屬塊是強力釹磁鐵,如果一不小心手指被兩塊釹磁鐵夾到,很可能就要見血了。Thomas說如果換成鐵粉磁鐵,體積將會變成八倍大,可見這個小小釹磁鐵的磁力有多強!

 

近看JET高音的釹磁鐵。

 

準備組裝JET振膜與磁鐵總成。

 

組裝完成的JET單體,還得通過這道隧道,把固定黏膠烘乾才算成事。

 

啥!JET高音有兩種,注意到了嗎?Thomas手中拿的是ELAC喇叭用得JET高音振膜。卡在紙板上存放的則是提供給Phorchse汽車使用的JET振膜(嚴格的說,應該是提供給Burmester製造Porchse汽車音響用的JET單體),這兩者有何不同?

 

這個就是用在Porchse保時捷汽車上的JET高音單體,它的振膜改採銅箔,好處是對失真的容忍度較高,可以省去噴佈特殊阻尼的手續,此外導線的銲接也容易許多。缺點則是無法承受太高的重播音壓,不過在車內近距離聆聽,重播音壓本來就不可能像家用音響那般高,所以這個缺點其實並不會造成問題。

 

這些都是保時捷要用的單體,看來需求量不小,顯然車子賣得不錯。目前保時捷車系中只有cayenne、911、panamera三款車配備JET高音單體。

 

ELAC原廠採訪報導之五:X-JET同軸單體,比你想像的更精密複雜!
 

七年前總編也來過這裡,不過那時ELAC還沒研發出X-JET同軸單體這項技術,工廠裡當然也沒有X-JET這條生產線。接下來就讓我們趕緊一探X-JET的生產奧秘。

 

Thomas首先給我們看的,是X-JET的中音振膜。照片中的是中音振膜中間的蜂巢結構層,之後表面還會再附上一層鋁合金振膜,構成複合式振膜。別以為這蜂巢振膜看來像是紙板,其實它的硬度非常高,必須要用水刀切割,才能精密的做出ELAC需要的振膜形狀。

 

表面加上一層鋁合金材質後的X-JET中音振膜,不過這是第一代振膜的存檔照片。

 

這張照片中的才是最新的第二代X-JET中音振膜,表面已經改採CE水晶振膜設計,形狀也改為半圓形突起結構。在這層水晶振膜裡面的同樣是蜂巢結構層,兩者之間填有阻尼物質。第二代設計有何改進之處?Thomas說改良後的X-JET中音振膜運動更穩定,也更線性。

 

再看到X-JET中音振膜的音圈,ELAC採用扁銅線繞製,以提升音圈效率。音圈很短,但是口徑很大,在這種條件下,要製作出又輕又堅固的音圈,是極高的挑戰。

 

準備上膠固定音圈,又是一項精密度極高的作業,必須仰賴特殊機具達成。

 

這部機具可以用吸盤把中音振膜固定住,以便進行精密的加工上膠作業。

 

精密的上膠作業。

 

精確的黏合音圈與X-JET中音振膜,音圈接合處必須確實的浸入黏膠之中才行。

 

X-JET中音振膜與音圈的組裝,必須送到這個小抽屜中,經過UV紫外線照射後,才能讓黏膠確實凝固。

 

把固定好音圈的中音振膜放入X-JET單體框架,這樣就算了事了嗎?當然不是,要讓這個中音振膜運動的最困難之處,在於振膜內外圈都必須要有懸邊支撐。這兩道懸邊,也就是讓X-JET中音振膜精確運動的關鍵。

 

請想像,兩道懸邊,必須塗上四圈黏膠才能固定。何況X-JET中音懸邊如此細緻,黏膠的塗佈與用量控制必須更加精確才行。為了完成這項工作,ELAC當然又特別打造一部機具來執行這項工作。

 

又是一部ELAC特別打造的機具,這是用來定位X-JET中音振膜、懸邊、音圈與磁鐵用的。

 

由於沒有作業員實際操作,只好請大家想像一下X-JET中音振膜與框架固定在這部機具上的狀況。

 

要精確定位X-JET中音的振膜、懸邊、音圈與磁鐵,還必須依靠這個金屬模具才行。這些模具看來是用CNC電腦切削而成,Thomas說精密度必須非常高,製造這些模具的成本當然也非常昂貴。

 

Thomas說這個中音振膜的前後活塞運動幅度是4mm,肩負了再生音樂重播最重要的中頻音域。為了重現最細微的中頻訊號,許多中音單體都採用泡棉懸邊來達成這項任務,但是泡棉的壽命有限,不符合ELAC對於喇叭耐用性的要求,所以他們改採特殊的布質編織懸邊,幾乎不用擔心變質問題。

 

X-JET中音懸邊的表面還必須塗上一層特殊塗料,以提升耐用性。

 

X-JET中音振膜終於組裝完成,接下來只要把JET高音單體裝在中間即可。

 

 

作業員實際工作的狀況。這一整排用途各不相同的機器,全是為了製造X-JET單體而特別打造,所有機具都是ELAC工程師自行開發設計,可見ELAC為了實現X-JET同軸單體這項技術,投入了多少成本與心力。

 

ELAC原廠採訪報導之六:LLD技術,用小單體挑戰大氣勢的秘密武器
 

只要是對ELAC略有瞭解的音響迷都知道,ELAC從不跟其他喇叭廠比拼低音單體大小,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做不出大單體,而是ELAC用小口徑單體就能戰勝其他大單體,所以根本不需要涉足製造問題多出許多的大口徑單體。但是ELAC低音單體的實力到底有多強,以下就讓Thomas來告訴我們。

 

讓我們先從製造音圈筒的材料說起。ELAC用來製造音圈筒的材料主要有三種,一種是鋁合金、一種是Kapton、一種是鈦合金,三種材質各有利弊。鋁合金的散熱特性不錯,但是容易造成電磁耗損。Kapton沒有電磁耗損問題,但是散熱效果不佳,容易溫度容易過高。鈦合金則是製造音圈筒最理想的材質,它散熱快速,電磁耗損低,而且質輕堅硬。但是為何配備鈦合金音圈筒的單體不多呢?因為鈦合金太過堅硬,切割加工的難度太高,對切割刀具的耗損也極高,導致製造成本昂貴。ELAC也只有在高級系列中才配備鈦合金音圈筒,至於其他單體,則會依照不同設計選用最適當的材料。

 

接著Thomas當場上起課來,講解單體音圈的兩種設計。第一種是長音圈設計,第二種是短音圈設計。

 

先講長音圈設計,這種設計的音圈範圍大於磁力集中範圍,無論音圈如何運動,位於磁力範圍內的線圈數量都維持不變。當然如果單體運動幅度過大,音圈就有可能脫離磁力範圍,造成線性失真。

 

另一種是短音圈設計,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引導磁力集中的那塊鐵環比前者更厚,但是音圈範圍卻較小,無論音圈如何運動,都將處於磁力分佈均勻的範圍中。不過一旦單體運動幅度過大,同樣有線性失真的問題。

為了讓大家更瞭解長音圈與短音圈的差別,借用一張Wiki百科的圖片說明(http://en.wikipedia.org/wiki/Voice_coil),圖片上面的是長音圈,下面的是短音圈,大家應該可以從中看出兩者的結構差異。

 

進入正題,ELAC為了激發低音單體全部實力而開發的LLD(Long Linear Drive)技術到底採用的是何種作法?答案是短音圈設計。這種單體設計並不困難,不過,ELAC當然有獨家特點。

 

關鍵就在於ELAC的音圈設計,ELAC用於LLD單體的短音圈,一共繞了四層之多,一舉突破傳統短音圈效率偏低的問題。不過繞製難度相對的也比一般音圈也高出許多。LLD到底比傳統設計好在哪裡?Thomas直接了當的告訴我們,低頻表現的確更好,用耳朵就聽得出來。
實際聆聽,正是ELAC所有產品的改良依據,所有技術突破,都必須要能實際反應在聲音表現上,而不只技術名詞與行銷口號而已,如此才是說服消費者的最好方法。ELAC的實事求是,由此可見一斑。

 

ELAC所有單體的音圈筒與音圈繞製,全都在自家工廠中完成。

 

作業員正在製作音圈,音圈筒還暫時固定在圓筒模具上。

 

ELAC的務實態度,從音圈繞製也看得出來。ELAC的所有音圈,都必須經過一道固定膠的浸潤手續,以防止音圈鬆脫。而且光是這麼做還不夠,浸過固定膠的音圈,還必須送進烤箱中,用220度的高溫烘烤90分鐘,以便讓固定膠完全浸入音圈間隙之中,音圈結構才能完全緊密堅固。在音響界中,能作到這個程度的喇叭廠家並不多見。

 

為什麼要如此耗時費工的堅持這道手續呢?因為ELAC要確保使用者在喇叭開聲的第一時間,喇叭就是在最佳狀態下工作,即使音圈溫度上升,喇叭也能維持穩定表現。老實說,喇叭在正常使用下,根本到不了那麼高的溫度,但是ELAC顯然連些微失誤的機率都不允許發生。難怪ELAC從不強調他們的低音單體承受功率有多高,但是他們的喇叭卻如此耐操,故障機率微乎其微。

 

ELAC的低音單體框架一向採用塑膠射出成形,與無數喇叭廠一律強調採用金屬鑄造框架的訴求完全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因為ELAC認為金數框架雖然有利散熱,但是框架溫度上升之後,卻有可能造成懸邊黏膠變質,有懸邊脫落之虞。仔細想想,這個問題雖然發生機率極低,但的確是有可能發生的,怎麼從來沒聽其他廠家提過呢?ELAC對於品質與耐用度的標準,真的遠遠高於其他廠家,容不得任何一點故障的機率發生。問題是,塑膠框架的散熱不會有問題嗎?請繼續看下去,你就知道對ELAC的單體而言,散熱問題完全不用擔心。

 

再介紹到單體磁鐵,許多人都知道ELAC的LLD單體已經全面改採釹磁鐵,不過Thomas為何笑得那麼開心?因為他很老實的告訴我們,這種小顆釹磁鐵環狀排列的設計,其實最大的好處是「賣相」比較好,實際上根本沒有任何實質優點,完全可以用一整顆釹磁鐵來取代。(Thomas大哥,你也未免太誠實了吧!不過「誠實」不正是ELAC最令人激賞之處!)

 

低音單體的振膜,ELAC一向堅持採用鋁振膜與紙盆複合材質,一方面利用紙盆的阻尼特性,吸收鋁盆的能量累積,降低盆分裂失真;一方面則利用高硬度的鋁盆,提升振膜的結構剛性。

 

CE水晶振膜,是ELAC近來最引人注目的新技術,最大的好處,是大幅增加了鋁盆與紙盆的黏合面積,讓振膜整體的結構剛性更高。

 

Thomas手裡拿的是ELAC超低音喇叭用的低音單體,依然採用小口徑設計。為了降低共振頻率,錐盆設計有所不同。

 

用在ELAC 248落地喇叭上的最新中音單體,水晶振膜的切面排列呈雪花結晶,並且採用布質折疊懸邊。

 

接下來Thomas把我們帶到一個測試工作台旁,桌上有一部怪異的擴大機。

 

再把一顆低音單體接上擴大機。他想要作什麼?

 

恐怖的單體殘酷測試即將登場,敬請拭目以待……

 

ELAC原廠採訪報導之七:殘酷測試影片實況,目擊低音單體超強性能
 

把ELAC的低音單體接上擴大機,Thomas開始進行一連串令人瞠目結舌的殘酷測試。

 

這套測試儀器可以調整不同重播頻率(由架上右上方那部帶表頭的儀器負責)以及不同輸出功率(由架上左上方那部帶表頭的儀器負責)。把一顆ELAC低音單體接上擴大機,測試隨即展開,請看下段影片:
 

首先,Thomas將輸出功率調到七瓦,單體已經出現明顯活塞運動,這種輸出功率其實就是我們一般在家聆聽音樂時會用到的擴大機功率,也是一般喇叭工廠測試單體時慣常使用的功率。對一般喇叭廠而言,用這種功率測試過關之後,就代表喇叭品質合格。但是Thomas告訴我們,這種程度的測試對ELAC單體來說只是小事一樁,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完全無法測出喇叭在極限重播狀況下會發生什麼事。

 

接著,Thomas把輸出功率增加十瓦,拿出一把可調閃爍頻率的探照燈照射單體,當燈光閃爍頻率與振膜運動同步時,我們就可以清楚觀察到單體的慢動作活塞運動。很明顯的,單體活塞運動依然完美,但是這還不是極限。Thomas繼續把輸出功率調高到50瓦,然後告訴我們,這才是極限。此時的ELAC表現如何呢?透過同步燈光照射,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振膜運動依然穩定,懸邊前後伸縮已達極限,但是卻沒有絲毫扭曲變形狀況,音圈沒有任何觸底或碰撞雜音,單體溫度卻沒有顯著上升。整顆單體此時就像是一個超強力馬達一般劇烈的」運動,但是一切都在控制之中。Thomas輕描淡寫的說到,這就是「ELAC品質保證(ELAC Quality)」,換做其他廠牌的單體,情況將會完全不同。

礙於影片長度,我沒有錄完整個測試過程,不過在此我可以告訴大家,最後Thomas將輸出功率加到150瓦,ELAC單體的運作依然虎虎生風(的確,只感受得到振膜劇烈活塞運動所推動強風,聽不到任何雜音)。想要燒毀它?Thomas肯定的說,沒可能!

 

看完這段影片之後,我想請各位注意幾點事項:第一,ELAC的測試是在持續輸出下進行。許多喇叭廠標示的單體承受功率或許很嚇人,但那些數據大多是瞬間承受功率。敢像ELAC這般用持續功率猛「催」單體者,恐怕沒有多少單體承受得起。

第二,Thomas的示範絕不是在表演特技,事實上,這道檢驗是ELAC所有低音單體都必須經過的「酷刑」,而且不是測試一下子而已,所有ELAC低音單體都必須在此經過連續三小時的考驗,才算正式過關!

第三,相信大家在影片中都看得很清楚了,ELAC的低音單體真正具備「長衝程」運動能力,難怪他們敢以小博大,沒興趣開發大口徑單體。

第四,一般音樂重播會有這種持續大功率輸出的樂段嗎?根本不可能。為何ELAC要給自己訂立這麼高的標準?一切只為了確保品質絕對不會出現任何差錯,可見ELAC對於「品質」有多麼重視。Thomas似乎很清楚台灣音響迷的習性,他說許多亞洲用家喜歡大音量聆聽,甚至拿ELAC喇叭來唱卡拉OK,他有信心ELAC喇叭絕對可以應付這些狀況。我心想,要是真有人能唱壞ELAC低音單體,我也服了他了!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