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ac 原廠採訪
ELAC原廠採訪報導之一:發現不一樣的ELAC,側寫總經理Wolfgang John
X-JET中音振膜終於組裝完成,接下來只要把JET高音單體裝在中間即可。
作業員實際工作的狀況。這一整排用途各不相同的機器,全是為了製造X-JET單體而特別打造,所有機具都是ELAC工程師自行開發設計,可見ELAC為了實現X-JET同軸單體這項技術,投入了多少成本與心力。
ELAC原廠採訪報導之六:LLD技術,用小單體挑戰大氣勢的秘密武器
只要是對ELAC略有瞭解的音響迷都知道,ELAC從不跟其他喇叭廠比拼低音單體大小,這並不是因為他們做不出大單體,而是ELAC用小口徑單體就能戰勝其他大單體,所以根本不需要涉足製造問題多出許多的大口徑單體。但是ELAC低音單體的實力到底有多強,以下就讓Thomas來告訴我們。
讓我們先從製造音圈筒的材料說起。ELAC用來製造音圈筒的材料主要有三種,一種是鋁合金、一種是Kapton、一種是鈦合金,三種材質各有利弊。鋁合金的散熱特性不錯,但是容易造成電磁耗損。Kapton沒有電磁耗損問題,但是散熱效果不佳,容易溫度容易過高。鈦合金則是製造音圈筒最理想的材質,它散熱快速,電磁耗損低,而且質輕堅硬。但是為何配備鈦合金音圈筒的單體不多呢?因為鈦合金太過堅硬,切割加工的難度太高,對切割刀具的耗損也極高,導致製造成本昂貴。ELAC也只有在高級系列中才配備鈦合金音圈筒,至於其他單體,則會依照不同設計選用最適當的材料。
接著Thomas當場上起課來,講解單體音圈的兩種設計。第一種是長音圈設計,第二種是短音圈設計。
先講長音圈設計,這種設計的音圈範圍大於磁力集中範圍,無論音圈如何運動,位於磁力範圍內的線圈數量都維持不變。當然如果單體運動幅度過大,音圈就有可能脫離磁力範圍,造成線性失真。
另一種是短音圈設計,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引導磁力集中的那塊鐵環比前者更厚,但是音圈範圍卻較小,無論音圈如何運動,都將處於磁力分佈均勻的範圍中。不過一旦單體運動幅度過大,同樣有線性失真的問題。
為了讓大家更瞭解長音圈與短音圈的差別,借用一張Wiki百科的圖片說明(http://en.wikipedia.org/wiki/Voice_coil),圖片上面的是長音圈,下面的是短音圈,大家應該可以從中看出兩者的結構差異。
進入正題,ELAC為了激發低音單體全部實力而開發的LLD(Long Linear Drive)技術到底採用的是何種作法?答案是短音圈設計。這種單體設計並不困難,不過,ELAC當然有獨家特點。
關鍵就在於ELAC的音圈設計,ELAC用於LLD單體的短音圈,一共繞了四層之多,一舉突破傳統短音圈效率偏低的問題。不過繞製難度相對的也比一般音圈也高出許多。LLD到底比傳統設計好在哪裡?Thomas直接了當的告訴我們,低頻表現的確更好,用耳朵就聽得出來。
實際聆聽,正是ELAC所有產品的改良依據,所有技術突破,都必須要能實際反應在聲音表現上,而不只技術名詞與行銷口號而已,如此才是說服消費者的最好方法。ELAC的實事求是,由此可見一斑。
ELAC所有單體的音圈筒與音圈繞製,全都在自家工廠中完成。
作業員正在製作音圈,音圈筒還暫時固定在圓筒模具上。
ELAC的務實態度,從音圈繞製也看得出來。ELAC的所有音圈,都必須經過一道固定膠的浸潤手續,以防止音圈鬆脫。而且光是這麼做還不夠,浸過固定膠的音圈,還必須送進烤箱中,用220度的高溫烘烤90分鐘,以便讓固定膠完全浸入音圈間隙之中,音圈結構才能完全緊密堅固。在音響界中,能作到這個程度的喇叭廠家並不多見。
Thomas手裡拿的是ELAC超低音喇叭用的低音單體,依然採用小口徑設計。為了降低共振頻率,錐盆設計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