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mester 216 後級擴大機

BURMESTER
NT$1,093,000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216 特點之一是普遍適用性,它將強大的性能與出色的動態和優秀的時機結合起來,並以令人印象深刻的空間分辨率和溫暖的聲音而大放異彩。這一切都是通過將使用全新組件的成熟的電路原理與全新的冷卻概念應用結合起來而實現的。 216 功率放大器可以輕鬆地驅動阻抗值最低的揚聲器和復雜的負載,以卓越的動態效果實現通透和具有空間感的聲音。

關注細節
216 功率放大器採用了頂級系列的獨特設計元素,即使一眼就可以辨別出其具備的Burmester產品的典型特徵。

設計
與218一樣,216的設計源自Burmester的旗艦產品159單聲道功率放大器。 159將其清晰的線條和令人愉悅的美學外觀傳遞給了更緊湊幹練的型號,特別是蓋子的無螺絲處理和對額外裝飾元素的捨棄,凸顯了這種極致簡潔的外觀。

手工製作
在研發和製造過程中,我們只選擇符合嚴格規定的公差的最佳部件。此外,我們還進行了數天的測試運行以及進一步強化的質量監控,最終在實際條件下進行詳細的最後的聆聽測試。每一個組件在安裝前都按照Burmester的質量標准進行100%的測試。這種精心設計的製造過程確保客戶收到的是一部在各個方面都是非常傑出的音響器材。

特點
● 完全對稱的設計
● 優化的信號路徑外的保護電路
● 可進行立體聲和單聲道操作(可切換)
● 採用Burmester X-Amp技術的輸入級(A類)
● 完全直流耦合的信號路徑,且沒有聲音失真電容
● 允許高電流輸送能力的大尺寸電源
● 由於整個頻率範圍內的高阻尼係數,可輕鬆控制任何揚聲器,甚至在高頻率下也是如此
● 在整個頻率範圍內的所有負載下都保持穩定
● 用於揚聲器電纜的堅固的卡式螺母

規格說明
設備型式 詳細資訊
雙聲道功率放大器 35 kg
寬度 496 mm
高度 191 mm
深度 479 mm
電壓範圍 (型號 216-240) 230 – 240 V~, 50/60 Hz
電壓範圍 (型號 216-120) 110 – 120 V~, 50/60 Hz
電壓範圍 (型號 216-100) 100 V~, 50/60 Hz
待機功耗 (230 V) 0.46 W
立體聲輸出功率 (IEC 62368-1) at 2 Ω 245 W
立體聲輸出功率 (IEC 62368-1) at 4 Ω 165 W
立體聲輸出功率 (IEC 62368-1) at 8 Ω 100 W
連接 平衡輸入(立體聲或單聲道橋接,需轉接頭)、非平衡輸入(提供轉接頭)、直流輸入/輸出以供遠端開關、遙控(可選配)、BurLink接口、揚聲器輸出
相關評論

Burmester 216 繼承旗艦技術,超越極限的美聲境界 【全文輯錄自「音響論壇 」】

 


 

文‧郭漢丞 圖‧蔡承融、Burmester 【全文輯錄自「U-Audio音響共和國」】
 

看到 Burmester 216 後級,似曾相識的感覺源自 909,記得第一代推出時,我才剛進入音響評論這一行,編輯會議把機器排給我寫,還有些擔心,Burmester 交給我寫,可以嗎?不想,轉眼二十年一晃過去,眼前的 216,儼然是新世代 Burmester 後級的新中堅主力繼承人。

Signature Line 159 技術下放至 216

怎麼說?Burmester 以前的旗艦後級是 909,屬於高階 Reference Line,將 909 的高階技術下放,延伸至 Top Line 的 911,相當合理,可是後來 Burmeter 推出更高階的 Signature Line,新的 159 後級成為期最高技藝宣言(State-of-the-Art),耗費七年時間研發,每聲道重達 169 公斤,輸出功率高達 1,200 瓦,瞬間功率可上衝 2,500 瓦,總體諧波失真僅 0.0009%,樹立了 Burmester 的全新技術標竿,而其技術精華,則延伸到 216 後級,所以我才會說,216 後級可能是新世代 Burmester 的中堅主力。

推出 216 後級,會不會取代 911 MK III?應該不會,Burmester 通常不會以新的型號,取代舊的型號,而是看市場需求,911 MK III 現在應該還是賣得很好的產品,沒有必要停產,但 216 後級因為是從 159 新旗艦的技術延伸,技術特點與 911 MK III 略有不同,所以兩者應該都會有其擁護者。
 

Burmester 911 MK III(圖片取自Burmester原廠)


Porsche Design 跨刀相助

自從 Burmester 與 Porsche、Mercedes-Benz 車廠合作,提供 Burmester 高階汽車音響選購,品牌高度水漲船高,賦予 Burmester 更鮮明的奢華形象,這次推出全新 216 後級,外觀看起來和 911 MK III 很像,可是細部還是有些差異,而且是請名家出手,委託 Porsche Design 工作室跨刀相助,勾勒出 216 後級新世代 Burmester 工業設計語彙。

Porsche Design 保留了許多既有 Burmester 的設計元素,包括鋁合金散熱片構成的箱體與鍍鉻飾板,但是比例有所不同,鍍鉻面積減少一些,散熱片的線條俐落一些,就這麼小小的改變,就讓 216 後級呈現更具有包浩斯極簡風格的樣貌。
 


Dieter Burmester 的理念傳承

至於 216 後級的技術特點,則是 Burmester 傳承多年的堅持,首先是超額供電,要讓後級擁有豐沛的輸出能量,電源供應是第一道關卡,創辦人 Dieter Burmester 從一開始就如此堅持,至今依然傳承下來。

以 216 後級來說,其電源變壓器容量為 437 VA,濾波電容總容量 200,000 uF,卻只做 8 歐姆 100 瓦輸出,就是希望不管再多困難的喇叭負載之下,216 後級都能擁有足額的電源供應。

全平衡加上 DC 直接交連

在放大線路設計部分,強調全平衡與 DC 直接交連,這也是 Burmester 傳承多年的堅持,全平衡對音響迷來說,可能是理所當然的設計,而 DC 直接交連則是完全排除音樂訊號放大路徑上的電容,因為多了交連電容,就會構成音樂訊號的染色,所以才會有「挑零件」的說法,就是靠交連電容來調配音色,但是 Burmester 採用 DC 直接交連,目的就是要去除電容的音染。

在輸入級部分,216 後級使用 Burmester 獨家 X-Amp 技術,就是自家製作的純 A 類分砌式放大線路,以 216 後級來說,使用的應該是最新的 X-Amp 3。

考究 X-Amp 的歷史,最早應用在 870 DAC 前級與 877 前級,由 Dieter Burmester 親自設計,歷經十多年的演進,大約在 2000 年代中期,進化到 X-Amp 2,依然是 Dieter Burmester 操刀修改,而最新一代 X-Amp 3 呢?Burmester 沒有說明是哪一年換上的,但可以想像,現在新的 Burmester 器材,應該都是配備 X-Amp3。
 

(圖片取自Burmester原廠)


導入159 的金屬散熱銅導管

以上所說的技術特點,似乎都是 Burmester 延續多年的傳承,不過 216 後級多了新的內容,來自 159 旗艦後級,那就是新的散熱導管,外觀上來看,216 後級機箱周圍的鋁合金鰭片,都是散熱片,可是 216 後級在機箱內部加上了特殊的金屬散熱銅導管,圍繞著金屬機箱,銅管內部加入冷卻液體,均勻地將功率晶體工作時的熱量,傳送到鋁合金散熱片,維持機器穩定的工作溫度。

關於 216 後級的技術內容,我可以報告的大約如此,Burmester 一直都是相當穩健低調的音響廠家,他們的機器生命週期都很長,像是 909 後級配 808 前級,三、四十年來都是頂尖組合,只是隨著時間推進,技術進步,內容略有變化,而器材推陳出新的速度很慢,代表相對保值的效果,而且,Burmester 很少吹噓自家技術有多偉大,卻更多強調「德國手工製造」,不只是「Made in Germany」,更是「Handmade in Germany」。
 


只想做「最好」的器材

與一般大量製造音響產品來比較,Burmester 最重要的差異,莫過於此,大量製造的音響器材,可以靠銷售量壓低售價,可是 Burmester 的哲學與理念不是如此,他們並不想做最多,而是想做「最好」。

要把音響器材做到最好,就必須在製造細節上斤斤計較,雖然 216 後級的體積,比起 159 旗艦後級小得多,但是重量也有 35 公斤,在德國工廠手工組裝時,勢必要有許多輔助工具,確保電源與機板準確配置,每一個螺絲開孔的精密度,都決定機箱的牢固性,這些都是肉眼看不到的細節。

要怎麼把擴大機做好,Burmester 累積了四十多年的經驗,反覆磨練、精進其製造技術,只為了把 Burmester 器材做到最好,您可以嫌他們家機器賣得貴,但是其德國手工製造的工藝精神,絕對值得敬佩。

機器送來 U-Audio,我沒立馬拆箱接上去聽,而是要等編輯拍好照片,才敢動手,因為 Burmester 的機器太漂亮了,鍍鉻金屬飾板很容易沾上指紋手印,一定要先讓相機拍好美美的照片,我才敢搬動機器,其實鍍鉻飾板必不難清潔,只需要準備超細纖維的眼鏡布,就能擦得亮晶晶地,但是要注意,擦拭布一定要乾淨,就怕卡在擦拭布上的灰塵顆粒,會讓鍍鉻飾板表面磨出細小的痕跡。
 


輸入增益夠大,可以玩後級直入

在 U-Audio 的試聽室,我搭配了 Wilson Audio Alexia 2 喇叭,前級則是 EAR 868P 真空管前級,數位訊源是 YBA CDT-450 與 Merging NADAC,可是,當我使用 868P 前級時,第一時間就注意到,216 後級的第一級增益,應該比一般後級更大,通常我用 868P 搭配其他後級時,音量約莫開在 10~12 點方向,如果搭配自家 509 MK II 後級,因為後級本身有音量控制旋鈕,所以更容易控制前級維持在 10~12 點的工作範圍,但 216 後級一搭上去,我差不多 9 點鐘就有滿大的音量,顯然 216 後級在第一級放大做得比其他人要大。

這有什麼好處?前級的工作負擔可以小一點,而且音色有更多 Burmester 的表現,此外,也多了可以玩「直入後級」的趣味,所以搭配 868P 前級聽了一陣子,我卸下前級,用 Merging NADAC 直入 216 後級,靠 NADAC 控制音量,果然效果不錯,有 868P 前級的時候,聲音的厚度與濃度更好,但是用 NADAC 直入 216 後級,整體音場透明度更好,而且厚度也夠,所以,如果您只聽數位訊源,不需要其他檔位切換,可能選一部優質的數位串流播放器,就能少一部前級。

 


平衡輸入一定要加轉換頭

在講 216 後級的聲音表現之前,我要提醒三件事,第一、Burmester 的平衡輸入,配置是一正二負三地,與 AES 標準的一地二正三負不同,雖然接上去都會有聲音,可是那不是 216 後級的最佳表現,我發現代理商沒有出借平衡線極性轉換器,趕緊打電話求救,不借回來不能好好聽 216 後級啊。

假如平衡輸入的極性錯誤,會有什麼影響?如果您用標準 AES 規格的平衡線,就是錯誤的接法,但是 216 後級依然會正常工作,可是音場會感覺後退許多,樂器的結相力與形體刻畫,都會比較差,那不是 216 後級的正常表現,當您加入平衡線轉換器之後,極性正確了,音場就會往回收,音像刻畫清晰、飽滿、凝聚,低頻的力道與顆粒感都更漂亮。所以,連接 216 後級的平衡輸入(您別無選擇,只有一組 XLR),要不選擇平衡轉換器,要不訂做專用輸出改為一正二負三地的 XLR 線。

擺放位置底部的材料對聲音有影響

第二個要注意的是 216 後級的擺放位置,216 後級底部多了一塊厚實的鋁板,讓機器不露出底部的角錐,可是這讓機器與擺放底部更接近,所以如果將 216 後級擺放在地板上、音響架上,音色都會有若干變化,假如放在硬質地的地板或金剛石上面,音色會比較硬調,比較剛猛,假如擺放在木質音響架上,音色會較為軟 Q,彈性比較好。

我先是把 216 後級擺在地上,然後搬到 MYSTJ 音響架上,確實有微妙的音色變化,擺在地上音色比較硬調性,擺在 MYSTJ 的厚重樺木夾板上面,音色比較溫潤,至於另一款 Sound Organization,底部是強化玻璃,對應 216 後級這麼重的後級,自然沒辦法起加分的作用,所以,假如您想買 216 後級,為它準備專屬的單層音響架,搭配合適的材質,會讓聲音表現更好。


線材搭配可多花點心思

第三件事情則是線材的搭配,這是我跟代理商求救,借平衡轉換端子時,代理商同時出借 Cardas Clear Beyond XL 20A 電源線,外加 Cardas Clear Reflection 平衡訊號線,我才有機會更換搭配 216 後級的 Burmester 電源線。

原來這部後級對線材搭配昔當敏感,尤其是 20A 電源線,我用 Burmester 電源線時,音色比較清亮,換上Cardas Clear Beyond XL,聲音的厚度更棒,同時維持漂亮的 3D 結像與通透的音場,讓 216 後級的聲音表現更上層樓,所以就用 Cardas 來搭配。

集渾厚、豐潤與通透於一身

216 後級可說集渾厚、豐潤與通透於一身的優秀後級,這是很困難的音樂表現能力,有些後級聲音夠厚,可是卻太過濃郁,失去了通透度,要能兼顧厚聲與通透,是相當困難的平衡,但 216 後級做到了。

我想舉 Rachel Barton 與 Samuel Sanders 合作的「Homage to Sarasate」為例,聽「Serenata Andaluza」,開場的鋼琴分解和弦寬闊又厚實,呈現龐大寬廣的鋼琴音像,小提琴獨奏則凝聚在音場中央,位置略高,216 後級準確地描繪鋼琴與小提琴的樣貌,而且,216 後級的力度表現非常好,小提琴的音色凝聚又富有光澤,高昂之處展現充沛的力道,但是卻不會刺耳粗糙,而是能展現演奏家右手力度的強勁,還有雙弦拉奏的重量。
 


弦樂的表現既真實又唯美

音樂從慢板進入快板,「Serenata Andaluza」的鋼琴與小提琴都激昂地、快速地向前衝,216 後級展現音樂家的企圖,用激昂的表情展現,隨後轉入大調,音樂舒緩了下來,216 後級跟著展現寬闊、軟質的音樂色彩,我的注意力都在音樂上面了,根本無暇思索 216 後級究竟是什麼音色?要講中性無染嗎?那小看了 216 後級,它呈現出「Serenata Andaluza」強、若、鬆、緊的力度變化,而且饒富樂趣,那種幾乎可以想像錄音現場的音樂重現,這部 216 後級不簡單,絕對不是清清如水,而是濃郁芬芳的音樂表情。

換上不考驗音響的「史塔克: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聽的是 216 後級的聲音質感。太美了,熟悉的「Prelude」一開嗓,撲面而來的是大提琴漂亮的聲線,鬆緊適中,音像凝聚得很漂亮,右手運弓的粗細變化,比例很清楚,可以想像右手拉弓的躍動,左手指尖在指板上的細微敲擊聲,彷彿回到錄音現場,近距離聽史塔克拉奏,大提琴表現得又真實又美,左手與右手的變化,讓您聽見錄音的真,而音樂流暢的聲線變化,展現的則是純粹的美感。
 


推力,根本超出對 100 瓦的預期

雖然覺得 216 後級展現錄音的真實與美感,已經非常棒了,可是還是要來考驗一下 216 後級的推力,聽「Tricyle」,主題曲開場的鋼琴彈得輕鬆,可是瞬間迸發的爵士鼓,力道又猛又強,用 216 後級來推 Alexia 2,爽度很高,而且動態對比夠大,鋼琴維持著清晰的聲線,爵士鼓偶而衝出猛爆的巨響,背後的電貝斯則持續清晰的顆粒,216 後級顯然能夠掌控 Alexia 2,就算我推到相當猛爆的音量,216 後級也沒有失控軟腳的情況,而是讓「Tricycle」聽得更加爽快放縱。

216 後級真的只有 100 瓦嗎?感覺應該不止如此,可能是 Burmester 的規格標是,相對保守,可是,我認為 216 後級最值得購買的特質,還是韻味十足的音樂表現力,在通透準確的音場之外,216 後級本身的音色有著豐富的音樂情感呈現,這是 Burmester 與眾不同之處,也是非常難用文字描述的音色特質。
 


最難就是音樂的情緒感染力

這種音樂的情緒感染力,還有音樂流動感的細膩變化,我想舉伯恩斯坦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的「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第四樂章為例,拿出馬勒,您就知道我有多喜歡 216 後級,第四樂章可說是馬勒寫下的最後一個樂章,因為第十號才剛動筆,沒寫完,馬勒就過世了,第四樂章又是從生到死的音樂情境,配上龐大的管弦樂編制,如果音響系統不夠好,可能一開始的弦樂大跳音程,就讓人聽得糾結,不想聽下去。

用 216 後級來推 Alexia 2,我用較大的音量催逼,開場的弦樂群大跳,勾勒出緊張的情緒,彷彿無情的命運進逼,一陣緊張,弦樂群轉入大調,舒緩的長音,讓緊張的情緒隨之放鬆,唯美的弦樂群,背後藏著大提琴聲部的嘆息,讓很美的弦樂群,藏著一絲憂鬱,216 後級把小提琴聲部與大提琴聲部的交織,勾勒出漂亮的層次感,用較大的音量來聽,彷彿坐在音樂廳前五排一般,216 後級讓 Alexia 2 撐開龐大又真實的音樂廳舞台感。
 


弦樂群唯美又憂鬱的旋律,反覆交織、前進,直到銅管群浮現,溫暖的銅管彷彿將人包圍起來,注入一股暖流,弦樂群再次翻騰,升高音樂的張力,音樂翻騰了五分鐘,音樂收束起來,低音管的吟唱,彷彿死神降臨,音樂再次猶若逐步轉強,到九分多鐘時,管弦交響的力度升到最高,伯恩斯坦彷彿覺得交響樂團的力道還不夠,腳踩了一下指揮台,催促樂團更強、更強、再強,下行的音樂動機則彷彿像世界告別,而銅管總是適時地給予溫暖的擁抱。

216 後級的聲音在哪裡?在音樂的情感裡,「馬勒第九號交響曲」彷彿在向世界告別,而用 216 後級推 Alexia 2,我根本忘記是在寫音響評論,思緒飛回 1985 年 6 月的錄音現場,耳朵緊緊跟著每一個音符的進行,馬勒高聲呼喊時,感受對死亡無法逃避的恐懼,卻又在銅管群溫暖的擁抱中,得到心靈的救贖,將近三十分鐘的第四樂章,216 後級不僅呈現馬勒的龐大厚重,也在空洞的和弦中,聽見作曲家對現實的無助感,而強勁的銅管從溫暖擁抱,轉成尖銳吶喊的嘶吼,弦樂群緊繃地呼應,下行的音樂動機,在終曲不斷反覆,從大聲到小聲,從有聲到無聲,彷彿心跳越來越慢,越來越弱,直到最後一個音符消失在空氣當中......

能這樣聽馬勒,太棒了

聽馬勒第九號有多難?很難,216 後級把龐大的管絃交響,以及強弱對比的動態範圍,盡情地揮灑,我想說,216 後級是相當棒的擴大機,但重點不在規格、數據,也不在技術,而是音樂情感的細膩烘托,重現接近錄音現場的感受,我專注地聽完「馬勒第九號交響曲」第四樂章,CD 停了,我卻依舊沈醉在音符消逝的寧靜之中,能這樣聽馬勒,太棒了。


Burmester 216 立體聲後級 伶俐迅速 勁力一觸即發

※ 本文輯錄自【音響技術】2024年3月號第510期 ※. 文|馬田

 

德國 Burmester 個性鮮明,鍍鉻鏡面和銀色散熱鰭,能在沉悶的機械設計當中創造了經典。每項經典都是具備多個面向,Burmester 不僅造型使人難忘,聲音亦以凌厲動態和超精細分析力俘虜了發燒友的心,縱然它的身價比得上名貴腕錶,頂級款式與豪華房車是相同等級,但發燒友很清楚付出是值得的,在奢華的背後不只有超前技術,還有是恆久不衰,第一代 808 前級在 1980 年誕生,10年後出現了經典的 909 後級,至今延續成為第五代,過去數十年能夠傳承的 High-End 經典,恐怕是不多了 。

 

奢華貴族

Burmester 的傳承是有些特別,過往例子多數是品牌的光環隨著靈魂人物離去而逐漸淡退,這公司卻表現反常,藉與名貴汽車合作打入全球奢華品牌前 5 名,最初為保時捷設計車內音響,如今跑車界的殿堂級法拉利也與 Burmester 合作,明顯是跨越了音響國度,走進世界頂尖奢華品牌圈了。發燒友無需擔心 Burmester 會對 High-End 音響放軟手腳,159 單聲道後級、BC350 和 BC150 兩款揚聲器表現了一切。發燒友可能又會說它們價值不菲,換成為 Top Line 系列會否親民些 ? 早於 2021 年宣告推出的 216 後級,強大的吸引力是源於旗艦 159 下放技術,取其精髓適度調製,無論是實際尺碼或身價,216 均比 159 更易入屋,發燒友除非沒機會聽它效果,否則定會對它念念不忘。

 

高明手段

216 擁有與家族成員不一樣的型格外觀,說來玄妙,乍看上去並無大改動, 但比較之下便發現 216 有和諧協調感覺,關鍵在於機體頂部和底部兩塊厚身鋁合金板,遮蓋了鋁合金散熱鰭,從前鋒利感被淡化了,其次是簡化了機頂坑紋和突出來的按鍵,視覺因而變得清爽起來,這種優化設計是出於保時捷工作室,專家通常能看到別人不察覺的弱點,輕描淡寫作些修補,讓形象繼續保持,但不失新鮮,高明之極 !

 

不妥協追求極緻

這趟測試所搭配的線材和前級,大概與去年測試同廠另一款後級 218 相同,唯獨是驅動喇叭轉為 Dynaudio Evidence Platinum 。 216 輸出功率較 218 少近一倍,卻要驅動魁梧的揚聲器,是我錯配了嗎 ? 沒有 ! 選擇是基於對它的了解,別以為矮細機體就會示弱,它的功耗最高達至 1,200W,電流總耗量反映出機內元件便不會是省油的燈,後級耗電情況是基於輸出功率,但我查看規格得知,負載由 8Ω 跌至 2Ω,即使按脈衝功率計算也低於 400W x 2, 實際使用的雙極晶體管總數量 16 枚,深入再看 216 的線路運作,輸入訊源經由第三代 X-Amp 3 純 A 類運算放大之後,以直流交連方式傳遞到輸出晶體管放大部分。值得留意是 216 使用 437VA 變壓器,而總電容量達到 200,000uF (與 159 單聲道後級相同),依我看整份線路之中製造高耗電量應是電容和 X-Amp 3,電容每次充電好比把水源注入水塘,200,000uF 耗電當然是不低,再說,X-Amp 3 是分立元件組成,電阻、電容、晶體管...總數約是 100 枚,而且是電流恆定不變的純 A 類放大,這兩部分相加起來便是高耗電原因。不過,話得說回來,純 A 類在聲音上的特質確實是很討好,要是 216 沒有配備重裝電容,動態和細節便不能達到極緻表現,發燒友要是有需要也可設定為自動待機,在半小時內如沒有輸入訊號,系統將自動轉到待機狀態,耗電量隨即降至 0.46W,這也可以在享受靚聲與節能之間取得平衡的好做法。

 

要變就變

查實除了高耗電之外,線路運作時釋出溫度和穩定性也必需有周詳對應處理,216 這方面也是取材自 159 降溫設計,除了利用大型鋁合金散熱鰭揮發熱量,機內四邊是圍上了一條散熱銅管,進一步將溫度平均散發到鋁合金散熱鰭。至於保護短路或負載過荷的工作,這是由微控制芯片於訊號路徑以外的線路進行監測,確保一旦異樣發生便即時停止運作。要是當作為兩聲道後級來使用,問題未必會在驅動喇叭時發生,然而,216 是全平衡對稱式線路架構,因此,工程師設計了數項輸出模式,使用原廠的轉換線能進行單聲道輸出、使用兩部 216 作 Bi-Amp 或 Bi-Wire 連接喇叭。

 

連過三關

今趟測試搭配在 216 身上主要是 Siltech 的線材,唯獨是電源線使用同廠出品,我相信更為配合它機內使用的銀線,對上一次測試 218 使用 Dan D’Agostino Momentum HD 前級,今次亦沒例外,播放訊源以黑膠為多。基於代理交來的 216 已運作了一段時間,因此略過煲機程序,直接進入測試階段,從開始我便留意出 216 熱身所需時間算是短,兩、三首音樂的時間便聽到聲音暖起來,各項表現也在狀態之內,我是稍感意外,既然如此我也不和它客氣,一來便播放殺手級黑膠,由英國 Chasing The Dragon 製作兼發行的第二輯精選,歌曲編排與類型建構的效果如像掃描器,將每套音響的實力徹底地反映,這間唱片製作公司是有兩大特徵 ; 多數選在古舊教堂進行錄音,使用麥克風是兩至三支居多,除了有管弦樂演奏和打鼓錄音之外,這專輯都是用兩支麥克風完成錄音,背後用意明顯地為保留現場自然聲效。專輯的 A 面由第二首起分別為打鼓、鋼琴(人頭咪錄音)、教堂管風琴(兩支麥克風)及弦樂合奏,直落 4 首都是極端的音色考驗,先說打鼓的表現, 216 整體相位和層次也是相當分明,以 Burmester 往績我並不因而興奮,這首音樂重點在於阻尼,普遍控制範圍在 150Hz 左右,但廠方宣稱 216 的阻尼系數是 1,500,而且是全頻受控制,這真是叫我雙眼反白,從沒見過有後級會說高頻也受阻尼控制,事實上,聽套鼓之中的銅鈸聲音很清脆,各個鼓聲除了沉實勁度之外,爽直的擊打力度全不留痕,無怪乎發燒友屢屢稱 Burmester 聲底凌厲,只因阻尼系數令控制變得剛強。

 

舉重若輕

感受過 216 的阻尼表現,我忽然明白 X-Amp 3 和大水塘電容實為平衡聲音,使音色不會變得冰冷沒感情,當播出教堂管風琴,我聽著中頻流暢地延展至深層低頻,整段效果甚為線性,演奏過程裡出現小段徘徊於中、低之間音色,正如剛才播放的擊鼓樂,每小段跳動都清晰得很,直至尾段完結前10 多秒,低頻潛至超低範圍,聲音在這時候出現了遞增,我深知道 216 進入了運作高峰,難得是超低輸出仍然以穩定姿態,循 360° 往外驅散,聽 Evidence Platinum 氣定神閒的表現,已是說明了 216 無視管風琴挑戰,轉瞬間由管風琴轉落下一首韋華第大提琴協奏曲,聲音馬上變得生動靈活,弓弦輕鬆地躍動,奏出的旋律和諧悅耳,這時的 216 與之前表現兩首音樂截然不同,柔順度顯現出層次之餘,滲出空氣感也是自然流露,我覺得 216 是很全面了 !

 

阻尼衍生立體

216 如履平地走過殺手級考驗,還有什麼音樂可考起它呢? 我能夠想像出就是人聲加上低音,選來魁北克音樂創作人 Dominique Fils-Aimé第二張專輯 「Nameless」,其中以貝司和敲擊樂伴奏的〈Brids〉,要表現出歌曲裡貝司的脈衝式低頻,同時不令人聲變乾涸,很多器材都會交諸失臂,但對於 216 來說又是另一番效果,一方面 Dominique 通透嘹亮共鳴聲線表現得穩定有力,另一邊的貝司由開始到結束短短數秒,竟因重份量低頻營造了搶耳效果,人聲與貝司之間是有清晰分隔層次,每當Dominique 開聲歌唱,總令我感覺效果是立體,似乎阻尼強也不是件壞事哩 !

 

總結:

接觸了新一代 Burmester 後,我不能貿貿然說沒退步是等於有進步,因為 216 是跨過了舊日聲底,大步邁進更為全面的表現,它的進步是做到融會貫通,保留了標誌性的強大控制力,但也造到頻應平坦和線性的延伸,瞬變反應也是一流水準,相比起過往鋒芒畢露,以凌厲動態視人的 Burmester,現在的 216 是更為從容不逼,發燒友別擔心它會駕馭不了大喇叭,後級質素畢竟要看全盤設計,X-Amp 3 配合 200,000uF 大水塘電容,以 1,500 阻尼系數,坊間大多數喇叭都可輕鬆應付,若感覺有所不足,大不了多購一部作雙功放驅動,現在 High-End 流行玩倍數升級,一開二,二開四,有何不可呢 ?

 

規格:

■輸出功率: 100W×2 (8Ω) / 165W×2(4Ω) / 245W×2(2Ω)

■頻率響應: <5Hz - >180kHz

■總諧波失真: <0.008%

■訊噪比: >82dB

■輸入端子: 模擬平衡 XLR / 1組

■輸出端子: 喇叭接線柱 / 1對

■尺寸 (W×H×D): 496×191×479mm

■重量: 35kg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