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美國寶達 Boulder 1110 :入門機種旗艦表現。
2021-12-13 22:09 來源: HiEnd音響殿堂
Boulder正式成立於1984年,我大約在1990年代認識老闆Jeff Nelson。從他家機器外觀只是一個簡單的黑色盒子開始,一直到現在以鋁塊、CNC削切而成的高級漂亮外觀,這三十幾年來,Boulder可說是美國Hi End音響界的標竿。
1110的外觀看起來內斂,但卻給人高級的感覺,這是因為入眼所看到、觸手可及之處都很精細。尤其面板、側板的金屬加工層次不是一般可以做到的。面板上的大型顯示屏、八個圓鈕、音量旋鈕看起來很平衡,也很大器。
一炮而紅
綜觀JeffNelson的經歷,高中時他喜歡唱歌,彈Keyboard,後來發現自己喜歡音響,於是開始動手製造擴大機。在學校他就自學電子,畢業后在1970年代就擁有自己的錄音室,並且也替別的錄音室設計、製造混音台等。錄音室做了三年,後來他進入一家名為PacificRecorders & Engineering的公司,這家公司本來就以製造廣播界使用的錄音機聞名,想要發展新的廣播電台使用的錄音設備,由老闆JackWilliams發想,老闆自己、JeffNelson、RandyGill合力研發,結果做出磁頭固定、S/N比很高,效果好的匣式錄音座,稱為Tomcat。當時這部機器雖然昂貴,但因為效果好,所以在15年間賣了三千多部。後來PacificRecorders & Engineering在1986年推出英國Sonifex公司技術授權的新匣式錄音機器,稱為Micromax,Tomcat才停止生產。
在尚未自己創業以前,Jeff遇上美國Jensen變壓器的Deane Jensen,Jensen給他很大的啟發,Jeff視他為導師。Deane Jensen在1970年代末期做出著名的990 OP Amp,並且在1981年申請到專利,不過他把線路公開。這種分砌式OP Amp的作法深深影響了Jeff Nelson,到現在Boulder的擴大機內電壓增益級都使用分砌式OP Amp模塊。Deane Jensen還把Jeff的擴大機介紹給許多錄音室,這也是Jeff Nelson事業的開始。
1110的背板只有XLR平衡端子,看不到RCA端子,這告訴您它的內部就是純平衡架構。
可靠性第一
Jeff Nelson後來離開Pacific Recorders & Engineering公司,於1984年創立Boulder。由於自己出身於錄音工業與廣播專業器材,知道器材可靠的重要性,因為在專業領域裡,一旦你的器材故障,就會毀了正在錄製的音樂,以後沒人會再用你的產品,所以從一開始就非常注重產品的可靠性。也因為這樣,第一部推出的500專業用后級擴大機就獲得好評。後來他把500改為500AE(Audiophile Edition),開始賣給家用音響,同樣大受好評。
本來,Boulder的產品外觀都是尺寸比較小的專業型,到了1995年,由於他的機器開始賣到亞洲,亞洲人喜歡比較大、外觀漂亮的擴大機,包括台灣當時的代理商承奇也希望Boulder的產品外觀能夠改善,於是Boulder從2000系列開始改變外觀,不再用「鐵皮」做機箱,而是用鋁合金。這項決定是對的,從此Boulder的擴大機越來越大,越來越重,也越來越漂亮,當然也越來越貴。
規模擴大
Boulder從1999年就開始使用SMD表面黏着組件迄今,這是跟大部分堅持穿孔組件的廠商不同之處。也因為非常注重產品的穩定性,所以開始有計劃盡量在自家廠內完成,不再外包。就這樣原本的Superior市工廠不夠用了,搬到Boulder市的工廠,一直擴大還是不敷使用,最後乾脆另外購地蓋新廠,花了三年規劃與建築,終於在2016年遷入目前的新廠。Boulder遷到新廠后,擁有四部不同尺寸的CNC,金屬噴砂室,還有價值15萬美元的真空吸附組件機,用來把組件自動快速放在已經上好錫膏的線路板上。機箱、電路板、組裝、測試都在自家工廠內完成,自製率可說已經到了極限。
Boulder的產品經過這麼多年的演進,做了許多改變,目前Boulder的產品線分為500系列、1100系列、2100系列與3000系列,3000系列售價最高,500 系列售價最低。500系列目前只有508唱頭放大器。1100 系列則有1110前級、1160后級與1021 Network Disc Player。2100系列有2108 Phono Preamp、2120 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2110前級、2160立體前級與2150單聲道后級。3000系列則有3010前級、3060立體后級與3050單聲道后級。我很期待500 系列能夠繼續推出前級與后級、還有數字訊源,不過現階段大概就是1100系列的擴大機售價相對最親民了。
1110的內部以CNC削切出幾個隔離區塊,二塊一模一樣的線路板不只是左右聲道,每聲道都有正相與反相線路。二個變壓器與電源供應佔了相當大的面積,可見電源絕對是好聲的因素之一。
操控直覺
1110前級的面板上跟1160后級一樣,雕刻着科羅拉多州著名山嶽Flagstaff的等高線紋,如果從上方俯視,就會發現這等高線其實是一層層把面板削薄了所形成,加工層次很高。右邊一個大音量旋鈕,旋鈕上有一個LED指示燈。中央一個6.2吋640x240的LED顯示屏,底下有8個圓鈕,這8個圓鈕上並沒有刻任何字樣。打開背板的電源之後、面板右上角先顯示紅燈,此時顯示屏會顯出Boulder字樣,等過一陣子,紅燈變白燈,再一陣子顯示屏就會顯出與這八個按鈕相對應的輸入、音量、輸入端等畫面,這樣就是開機完成,可以唱歌了。背板的電源開關打開后就不要關了,讓1110一直保持Standby狀態(此時LED燈一直顯示白色明暗閃爍),要唱歌時就按下最右邊那個圓鈕就能啟動。
面板從左到右這幾個圓鈕分別是輸入端1-5,Option、Mute與Power。與此同時,顯示屏上方也會顯示輸入端的名稱,還有音量數字。開機聽音樂時,顯示屏會一直顯示這些信息。
1110有一些需要設定的功能,您要從Option進入。請注意1110的顯示屏並非觸控,而是要按底下相對應的那幾個圓鈕。按下Option鈕之後,顯示屏從左至右會出現Balance、Display、Polarity Absolute、Polarity Right Channel、Return to Home Mute與Setup等。Balance調整左右聲道平衡(轉動音量旋鈕)、Display調整顯示屏亮度,亮度從0-100連續調整(轉動音量旋鈕)。Polarity Absolute就是所謂絕對相位,這是指你吹一口氣給麥克風,此時麥克風的振膜是向前的。而這口氣通過錄音器材、製成黑膠唱片或CD、以音響器材播放,到最後從喇叭的振膜發聲時,這口氣會讓振膜向前,這就是絕對相位。假若喇叭發出這口氣時,振膜第一個動作是向後,那就表示絕對相位是反了。
顯示屏下方會顯示面板從左到右八個圓鈕的功能,分別是輸入端1-5,Option、Mute與Power。顯示屏上方則會顯示輸入端的名稱,還有音量數字。
遙控器也是由實心鋁塊CNC車制而成,質感一流。
絕對相位
有關絕對相位的爭議從來不斷,有人說可以聽出絕對相位的正反,有人則認為經過了那麼多道關卡,誰能知道絕對相位是正是反?不論如何,1110提供一個絕對相位反轉的功能,您可以按按看自己能否聽出來其中差異,只要按下這個鈕,顯示屏就會出現相位圖形,再單擊就恢復原狀。請注意,絕對相位不是XLR端子1地2正3負那種相位,也不是喇叭線一聲道紅黑接反所產生音場中音空洞那種相位。
再來說到PolarityRight Channel,這項功能就是前面所說一聲道喇叭線紅黑接反時音場中音產生空洞,聲音都集中在左右二側。假若有這種狀況,單擊這個鈕,讓其中一個聲道(此處標示右聲道)相位反轉,聲音就會恢復正常,音場中央就不會空洞。同樣的,按下這個鍵,顯示屏就會出現相關正弦波圖形。
在此要對Polarity與Phase這二個我們都說是「相位」的名詞做個說明:Polarity指的是0度與180度的相位差,也就是反轉的相位。而Phase指的是從0度到360度之間任何一處的相位。例如我們說二個聲道的相位差是270度,此時我們說的就是Phase。假若我們說0度與180度的切換,就像上述吹一口氣麥克風振膜向前、喇叭發聲時第一聲如果振膜向後,那就是Polarity差了180度。
Return to Home就是回到第一個頁面,也就是有五個Input那個頁面。Mute就不必解釋了。
功能齊全
最後一個Setup按下去,又會出現一頁選單,分別是InputSettings 、InputTheater Mode、VolumeSettings、MuteLevel、SystemInfo、RestoreFactory Defaults、Mute、Return to Home。到底Input Settings要設定什麼?分別設定五的輸入端的Trim(輸出電平大小)、Balance與Polarity。不同的訊源可能會有不同的輸入電平,所以最終聽到的音量會不同。為了不必在切換不同輸入端時去調整音量大小,可以將這五個輸入訊源的輸出電平調得一樣大,這就是Trim的功能。調整時要先進入你要調整的那個Input(例如Input 1),接着再以音量旋鈕來改變dB數字。Balance與Polarity就不必解釋了。
Input Theater Mode是什麼意思?就是讓您選1-5個輸入端中的任何一個,指派為連接家庭電影院系統之用。VolumeSettings則是音量幅度與每階多少dB變化的設定。原廠設定值的音量是從-100dB到0dB,每階音量變化是0.5dB。假若您不滿意這樣的設定,可以自己改,不過我認為改了也沒什麼意義,這項功能可以不必動它。
Mute Level就是設定靜音的音量大小,原廠設定是-30dB,如果您覺得這樣太大聲或太小聲,可以自己設定。System Info就是本機的一些基本數據。包括序號、連接網絡的IP地址、韌體版本、升級等等。RestoreFactory Defaults就是恢復原廠設定值。其他就不必解釋了。
老實說,1110的顯示屏顯示方式、操控方式很直覺,就算是LKK音響迷也能夠設定,而且顯示屏的尺寸很大,各種文字一目了然。這樣的設計就很大方,不像有些前級顯示屏小,設定方式又複雜,簡直是要整人。光是這個顯示屏就值得贊他一聲。
全平衡輸入輸出
來到背板,看到上下二排XLR端子,包括五組輸入端、二組輸出端,以及一組Aux Out。再來就是Ethernet端子與觸發開關。對了,1110的箱體左右二側還特別把1160后級的散熱器模樣雕上,讓它跟1160后級的外觀更適配。在此要提醒您,Boulder希望用家使用1110時,要讓1110與網絡連接,這樣就可以做韌體升級或診斷的工作。確認1110與網絡連接的方式如下:先把網絡線連接好、按Option鍵、再按Setup鍵、再按System Info鍵,就會顯現許多信息,包括IP Address。如果可以看到IP Address,就表示已經連上網絡了。
打開1110的頂蓋,映入眼帘的是很漂亮的內部,分為四個隔離區塊,右邊是電源供應,可以看到二個環形變壓器、濾波電容、穩壓線路、AC電源輸入的濾波器,以及面板邏輯控制線路。我注意到從變壓器到濾波電容的聯機也是用鎖螺絲的,而非用焊的,看來包括日本、美國音響廠家都認為電源的連接線用螺絲鎖緊會比用焊錫好。
再來左邊二塊隔離區安置一模一樣的線路板,那是平衡架構的正相線路板與反相線路板,呈鏡影對稱。這種鏡影對稱的平衡線路板應該是最頂級的平衡架構了,成本高的原因不僅是用二倍的組件,更貴的是要挑出特性相同的組件來配對。最後一個隔離區塊就是輸入輸出端,1110全機都是XLR平衡端子,根本不讓您有使用RCA端子的機會。
移植自高階
1110的線路設計最高指導原則,就是重現3000系列與2100系列前級的聲音特質,所以線路設計多移植自3000與2100系列。它用64bit ARM處理器來做一些工作,包括輸入切換、命名、用戶接口、錯誤偵測、中控聯機等。而且地迴路有改進、溫度管理做得更好,線路重新Layout,採用983增益模塊。同樣的,如果拿1110與上一代前級相比,音場的寬深表現遠遠超出上一代前級,這種情況跟1160后級與上一代后級的差異是相同的。
有意思的是,1110的線路板上除了濾波電容,全部都是表面黏着組件,這跟有些堅持採用穿孔組件的廠家有不同的思維。堅持採用穿孔組件的廠商認為SMD不如穿孔組件好聽,然而Boulder全部採用SMD,但是聲音好聽啊!有人說SMD組件聲音會比較單薄,但是Boulder的擴大機聲音紮實飽滿啊!可見Boulder不僅僅是使用SMD而已,可能還有其他密技來配合。
除了全面使用SMD之外,1110的機箱內除了電源連接線之外,沒有看到機內配線,每塊線路板之間都是以扁平電纜連接。這種做法跟有些廠家以機內配線來做調音迥然不同。而且,1110的輸入輸出端子全部都是直接與線路板連接,也沒有使用配線。當然,SMD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大幅縮小線路板的尺寸,也縮短了音樂訊號行經路徑的長度,這是傳統穿孔組件無法做到的。
三組比較
聆聽1110的場地在我家開放式大空間,搭配的后級當然有1160。不過由於1160的器材評論已經在367期刊登過,所以我這次的重點是拿1110來直入ATC SCM 100 ASL雙主動式喇叭,跟我的Spectral DMC30SS做比較。此外,我也拿1110來跟Pass Labs的XP22前級做比較,如此一來更能了解1110的特質。聆聽過程中使用的數字訊源是emmLabs TSDXSE SACD/CD轉盤,數字模擬轉換器則有emmLabsDAC2 SE以及WeissDAC502。
先說DAC2SE與DAC502的差異,假若您想要的是比較開放、龐大、拳拳到肉的聲音,應該優先選擇emmLabsDAC2。假若您想要的是比較細緻、圓潤,斯文的聲音,那就要選WeissDAC502。當我用PassLabs XP22直入ATC時,我選擇的是Weiss DAC502;當我用Spectral DMC30SS時,我用的是emmLabs DAC2 SE;當我使用1110時,二者我認為都不錯,用Weiss DAC502聽起來高頻段比較甜,比較細緻,不過中頻段就沒有DAC2 SE那麼紮實飽滿,低頻段的衝擊性也沒有DAC2 SE那麼強,此外樂器人聲輪廓的鮮明浮凸也是DAC2 SE比較強。所以,我最後的定稿是採用emmLabs DAC2SE。
拿1110來跟Spectral相比,我發現它的聲音更醇、音質更美、聲音更飽滿,線條更圓潤。聲音好像精細打磨過,共鳴更豐富、背景更沉靜,聲音更寬鬆。雖然這些「更」都只是細微的差異,但絕對可以明確聽出來。如果拿1110跟Pass Labs XP22相比,後者更活潑、線條刻劃更深,聲音的亮度與甜度都更高。在此我要說明,在更換這三部前級時,我也微調了線材,我換線材的目的不是要將三部前級的聲音調成一致,而是讓每部前級都發出它們自身最好聽的聲音。
就以HarmoniaMundi那張Philippe跟Jerome Ducros的拉赫曼尼諾夫、Myaskovsky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來說好了,如果用Spectral前級來聽,聲音趨於中庸;換成Pass LabsXP22,鋼琴的低音鍵弦振感特別迷人,鋼琴的音粒也突出,亮度光澤都比較強。如果換成1110,低音鍵的重量感增加了,但沒有XP22那麼爽脆突出;大提琴的厚度則提升,而且更寬鬆,嗯嗯鼻音更濃。這麼說好了,如果讓Spectral居於中間,那麼XP22就是比較傾向高頻,1110則比較傾向低頻。但無論如何,這三部前級搭配了ATC都很好聽,就像三位美女,只是氣質韻味不同而已。
Harmonia Mundi的錄音一向不俗,這張Philippe跟Jerome Ducros演奏的拉赫曼尼諾夫、Myaskovsky大提琴奏鳴曲更是其中翹楚。不僅音樂好聽,錄音的自然優美更達頂級,一定要擁有一張。(HarmoniaMundi HMM 902340)。
寬鬆不緊繃
以下就讓我來講述1110的聽感吧!用了1110之後,整個聲音更寬鬆,音質變更美,樂器形體更圓潤、更飽滿,不會瘦瘦乾乾的。還有,整個音樂的光澤變得更美。樂器的實體感與重量感也都增加,尤其是鋼琴的音粒重量感。大提琴的寬鬆增加好幾成,小提琴也比較不緊繃。
聽伍佰的「浪人情歌」時,1110的厚實穩紮特性完全被凸顯出來,這種特質跟1160后級很像。例如聽第二首「牽挂」時,腳踩大鼓的噗噗聲既有勁又有彈性,而且量足。電Bass一直往下彈,音粒都還是那麼的飽滿,有重量感,能量很足。這種驚人的中低頻、低頻重量感聽起搖滾樂來真得過癮。
聽金池那張「心醉了」。從第一首開始,我馬上就察覺到合唱的人聲變得很寬廣,而且有厚度。等到金池嗓音出來,同樣的也變得又厚又寬廣。不僅人聲變厚變寬廣,所有的樂器聽起來形體也更大、更有重量感,更豐滿。既然所有的人聲樂器都更寬廣,連帶整個音場也變得更寬廣。1110簡直就像個魔術師,可以把聲音變得更厚更寬廣,更有重量感。
聽JenniferWarnes那張「FamousBlue Raincoat」時,第一首「FirstWe Take Manhattan」不再顯得單薄尖銳,而且高、中、低頻段的平衡性變好了。仔細分析,發現除了低頻量感足之外,整體音量還可以開得更大,讓原本錄音時比較少的低頻段得到補償,此時聲音還是很沉穩、很圓潤,沒有因為音量開大而讓中高頻變得突出刺耳。繼續聽下去,我的感覺是整體聲音變得更寧靜、更沉穩,音質提升,這種感覺是很微妙的,好像聽1110時,大腦會顯得更平靜,理得更順。
更像真的
聽HarmoniaMundi那張海登鋼琴三重奏(TrioWanderer)時,1110的寬鬆特性讓大提琴變得更像真的,更好聽,擦弦質感更鬆軟。而鋼琴的形體感、重量感也更好,小提琴的線條變得更圓潤,更委婉,不會發硬,這樣的特質聽室內樂真的很棒。
再來聽程氏姊弟那張大提琴與鋼琴二重奏「Violonchelodel fuego」時,1110那寬鬆的特性把大提琴唱得實在太迷人了,第五軌、第七軌那大提琴嗯嗯的拉,琴弦的寬鬆振動所發出來的琴音就像有人在旁邊拉大提琴給你聽一般。而此時的鋼琴也輕輕地彈着,但是那低音鍵聽起來就好像是一顆石頭丟到水裡的慢動作(廣告片經常會看到),那種低音往下沉的感覺也真的太美了。高音鍵則是豐潤又溫暖,當然保持鏗鏘的質感。光是用1110聽這第五軌,心裡就興起要衝去買的念頭。
可不要以為1110隻會寬鬆飽滿紮實這招,它在細膩方面的表現也會讓人讚歎。例如我聽JordiSavall所演奏的那張「TheCeltic Viol」,他演奏的不是小提琴,而是TrebleViol。這種樂器的體積跟小提琴類似,不過並不是夾在下巴演奏的,而是放在膝上演奏的,也是Violada Gamba琴的一種。1110可以讓我聽到很清晰的細微轉音、雜音、擦弦聲,當然琴音線條不是跟鋼絲一樣細硬,而是帶軟質圓潤的線條。透過1110的再生,這種琴的共鳴、弦的彈性通通清楚呈現,而且都帶有溫暖的特質,聽起來很舒服。假若您聽這類樂器演奏時經常覺得又細又尖又硬,那真的是不幸啊!
溫暖木頭味
聽瑞鳴唱片「古佳耶,大提琴與北方游牧民族音樂」時,1110唱出的大提琴與鋼琴最讓我感動。為什麼?那種寬鬆又寬厚、還帶着溫暖木頭味的聲音實在很像真的。如果您聽過鋼琴與大提琴演奏,就知道這二種樂器的聲音絕對不會緊繃,但是很多音響系統聽起來卻是緊繃單薄的,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而1110唱起來光是寬鬆的感覺就把這二種樂器的真實度推到很高的位置,加上溫暖的木頭味,肯定是大家夢寐以求的聲音。
聽AndrisNelsons所指揮的蕭士塔高維契「第四號交響曲」時,一開始的鼓聲就顯出1110寬鬆厚實的特質,一直往下聽,1110給予人的是溫暖的聲音,低頻飽滿,低音弦樂部有厚度,銅管的低音金屬振動感覺明顯,吹氣的卜卜聲寬厚,而且有震撼力。雖然整體的能量很強,但是並不是給人有侵略性的壓迫感,也不會有張牙舞爪的感覺。
清晰不亂
最後我聽EliahuInbal指揮法蘭克福廣播管弦樂團的馬勒第四號交響曲(Denon),這位指揮年輕時就因為指揮這套馬勒交響曲而聞名,不過台灣的知名度並不高,這次因為應聘來指揮台北市交,讓他的這套馬勒交響曲又活過來了。我建議您如果要買,就要找Denon出版的這套原版,我也見過其他公司再版的,您可以自己比較看看。
這張CD彰顯出1110的什麼特質呢?第一是背景很安靜,這種感覺很微妙,並不是說我們的耳朵能聽到的噪音比較少,用別的擴大機也聽不到噪音,只是缺乏那種音樂中會讓我們感覺寧靜的因子。第二是音質很美,雖然1110並不是他家頂級前級,但音質之美已經夠了,再往上能夠提升多少我實在不敢說。第三是舉重若輕,這首交響曲的動態幅度很大,小聲時很小聲,大聲時絕對夠強勁,尤其是銅管的表現。我們都知道音樂的中段最容易表現,最低與最高音量的二端難以表現,可是1110都沒在怕,小聲時管弦樂的各聲部與樂器線條依然清晰,大聲時不會雜亂,好像一切都掌控得很好。第四個特質是清晰而不強調。通常我們聽某件音響器材時,清晰往往連帶的就是比較突出,比較強調,這種突出強調往往會掩蓋過鄰近的聲音,而1110卻能夠清晰而不強調。這麼說好了,1110的清晰而不強調就好像我們攝影時ISO值並沒有刻意拉高,而是靠着大光圈的光線,如此一來光線不足下仍然能夠拍出清晰的照片。而一般前級就像是刻意拉高ISO值,雖然暗部也勉強可以看清楚,但畫面就會顯得強調。
旗艦水平
Jeff Nelson絕對是音響界中的泰斗級人物,他不僅自己設計線路,連外觀也是他設計的。跟他聊天,很少聽到他在吹噓,總是很精要的告訴你重點。他也不諱言自家產品不便宜,不過他說想要把產品做到盡善盡美,成本就是那麼高。想想看,他的工廠自己蓋,要養二十幾個人,自己擁有從箱體到SMD電路板自制的能力,這樣的Hi End音響廠家有多少?Boulder 1110雖然只是他家「入門級」前級,但各項表現絕對是別家旗艦級水平。像這樣的前級,錢花下去心裡很踏實,因為物有所值啊!
項目 | 詳細說明 |
---|---|
平衡輸入 | 5x3-Pin XLR |
平衡輸出 | 2x3-Pin XLR |
輔助平衡輸出 | 1x3-Pin XLR |
最大輸入電平 | 6 Vrms |
最大輸出電平 | 14 Vrms |
總諧波失真 + N | 0.0015%(-96.5 dB),2V輸出,20 Hz至5 kHz |
負載為150Ω | <1 dB失真變化,20-10 kHz |
最大電壓增益 | 20 dB |
音量範圍 | 100 dB(0.5, 1.0 dB ±0.01 dB) |
輔助增益 | +8.5 dB |
頻率響應 | 20 Hz至20 kHz +0.00,-0.03 dB |
頻率響應(-3 dB) | 0.02 Hz和250 kHz |
輸入阻抗 | 100 kΩ,平衡 |
輸出阻抗 | 100Ω,平衡 |
電源要求 | 90-120V,200-240VAC,50-60Hz |
最大功耗 | 75W |
尺寸 | 45.7 cm (W) × 38.9 cm (D) × 14.5 cm (H) |
重量 | 16.3 kg |